返回

第二章川中名将

首頁

關燈 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



                                                        
      第一節将校學堂的優等生

  
      1911年是中國近代史上風雲驟變、激烈動蕩的年代。清政府以實行鐵道國有政策為名,向帝國主義拍賣粵漢、川漢等鐵路的主權。這一賣國行徑,立即引起廣東、四川、湖南、湖北等省各階層人民的一緻反對。四川人民的保路鬥争,形成了波瀾壯闊的全省規模的群衆性的大起義。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發,以推翻清王朝為目标的革命風潮席卷神州大地。整個四川也沸騰起來。吳玉章、龍劍鳴、王天傑等革命黨人先後在榮縣、内江起義。

  
      11月22日,革命黨人張培爵、夏之時率領起義軍勝利占領重慶,并建立了蜀軍政府,通電全國宣布獨立。11月27日,立憲黨人在成都成立了大漢四川軍政府。不久,兩個軍政府協議合并,組成四川軍政府。辛亥革命使劉伯承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他漸漸感到,武力是一種神聖的力量,它能對抗舊的勢力,摧毀舊的勢力,挽救國家的危亡。于是決心到萬縣參加反對清政府的起義。

  
      母親拉住他的手,難舍地說:“弟弟妹妹這樣多,年紀又校你的娃兒也剛落地。你走了,家裡怎麼過啊?”劉伯承勸慰說:“媽,你别難過。與其守着窮家破舍過一輩子,不如出去闖一闖,或許是條出路。”

  
      鄉間的親朋好友也好言相勸,說是“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鄉人李雲伍鼓動他去學經商,試一試做買賣的“生财之道”,莫去闖那“刀叢火海”。

  
      對于這些勸說,劉伯承婉言謝卻,慷慨激昂地說:“大丈夫當仗劍拯民于水火,豈顧自己一身之富貴。”他毅然剃掉了辮子,參加了反對清朝政府的學生軍。就這樣,青年時代的劉伯承,“懷着富國強兵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民主改革的思想,投入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民主革命”①。

  
      聲勢浩大的反清鬥争在全國各地風起雲湧,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終于被推翻,綿延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終告結束。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

  
      獨立後的各地民國政府紛紛廣招兵員,開辦軍事學堂,以擴充革命勢力。

  
      重慶蜀軍政府開辦了将校學堂(後改為将弁學堂),招收革命青年和有志之士入學。劉伯承以文武各科的優異成績被錄齲全學堂共有400多學生,分編4個隊,劉伯承被編入第二隊第一排第一班。

  
      将校學堂設在重慶市對面的嘉陵江以北。在學堂内,豎立着一塊醒目的牌告:東望幽燕,尚淪異域。

  
      以會甘陝,警報頻來。

  
      得欲整我師旅,貴在将校得人。

  
      爰辦将校學堂,以為異日北伐之需。

  
      将校學堂所設軍事課程,大多是沿用日本陸軍部頒發的“典範令”,即《步兵操典》、《射擊教範》、《野外勤務令》。還有初級戰術和地形學等。

  
      劉伯承對軍事學習十分刻苦,操練時一絲不苟。有時為熟練掌握一個動作,要反複練習幾十次,甚至上百次。将校學堂的正規生活,使年輕的劉伯承開始養成謹嚴、周密、勇猛、穩健的性格。除學習本校課程外,他還廣泛涉獵①朱德:《祝劉師長五十壽辰》(1942年12月16日)。

  
      古代的兵書,或找其他軍校的教材對照參考,以充實自己。諸如《孫子》、《吳子》、《司馬法》和《百戰奇略》等著作,更是案頭必備,許多章節出口能誦。

  
      在将校學堂,劉伯承是出類拔萃的軍人。他不但學業優秀,軍事技能出色,而且以舉止端正、操守有持聞名全校。他煙酒不沾,牌賭不視,毫無惡習,被同學們稱為軍中“菩薩”。每月官饷所得,除了買書之外,全部寄給母親,補貼家用。

  
      經過10個月左右的緊張訓練,劉伯承在1912年底以各科目的優異成績畢業,被分派到熊克武的部隊當見習生。熊克武是四川著名的革命黨人,同盟會的早期會員之一。辛亥革命後被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委為蜀軍總司令,很快招募到兩個團的隊伍。由于成都和重慶兩個軍政府合并為統一的四川軍政府,原屬兩方的軍隊也統一編組為川軍,共有五個師,熊克武所部為第五師。

  
    &n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