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護眼 字體: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
-----土改、訴苦和組建二線兵團
在夏季攻勢使東北戰局發生轉折的同時,一九四七年六月,全國性的戰略進攻也開始了。
劉鄧大軍南渡黃河,挺進大别山,在敵人的心髒地區插上了一把利劍,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與此同時,太嶽兵團和華東野戰軍又一左一右,挺進豫西和豫皖蘇。這三支南下大軍,逐鹿中原,使全國戰局大為改觀。
在關内各路大軍連戰連捷的勝利形勢鼓舞下,東北民主聯軍從一九四七年九月到翌年三月接連發動了秋季攻勢和冬季攻勢,共殲敵二十餘萬人,解放包括四平、鞍山在内的城市三十三座。
東北敵人屢戰屢敗,不得不三易主帥。一九四七年民主聯軍的夏季攻勢一結束,杜聿明便黯然離開東北,自視頗高的陳誠頂而代之。他一面指責杜聿明消極無能,一面吹噓要在“六個月内轉變為優勢”。他的大話言猶在耳,民主聯軍秋季攻勢就殲滅他的軍隊六。九萬人,給他來了個下馬威;接着民主聯軍又舉行了連續作戰九十天的冬季攻勢,消滅國民黨軍隊十五萬多人,更使陳誠手足無措。于是,蔣介石隻好再度換馬,一九四八年二月派衛立煌來接任。陳誠在東北時間剛好六個月,而國民黨軍隊非但未“轉變為優勢”,而且已經隻能龜縮于長春、沈陽、錦州三個孤立的地區,其占領區僅占東北總面積的一%。但國民黨軍隊的總兵力仍有五十萬左右。搞好東北人民解放軍的思想建設、軍事建設、組織建設、後勤建設、動員工作和軍工生産,為殲滅這五十萬敵人,解放全東北創造條件,這是羅榮桓從莫斯科回來後所從事的一切工作的中心。
在秋季攻勢和冬季攻勢期間,在西滿、南滿新收複區也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千千萬萬農民翻身作了主人,站在共産黨一邊。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戰争的前途。
解放軍指戰員絕大部分來自農民,他們都曾身受地主階級的殘酷剝削,每人都有一本苦情帳。配合土改,進行訴苦,乃是提高指戰員覺悟的最有效形式。
一九四七年,以訴苦為主要方式的階級教育在第三縱隊開展起來。羅榮桓發現這一經驗後緊抓不放,立即組織機關幹部下去了解這方面的經驗。
第三縱隊的訴苦,最早是在第七師二十團九連搞起來的。他們結合土改教育,選擇了苦大仇深的戰士房天靜、任紀貞和被俘後參軍的“解放戰士”羅玉祥,向大家訴說他們入伍前所受的苦難,啟發大家回憶各自的苦。然後分班讨論,引導大家都來“倒苦水”、“挖苦根”。戰士們一面訴苦,一面和蔣介石算老帳。“解放戰士”也迅速提高了階級覺悟,紛紛檢查自己在國民黨軍隊當兵時“不知本,忘了本,忘了祖宗父母所受的苦,忘了天下窮人的苦”,表示一定要跟着共産黨鬧革命,在戰場上殺敵立功。
九連還注意調查農村的階級鬥争情況,随時收集材料,充實部隊階級教育的内容。九連在駐地發現一位姓張的佃戶有件穿了六七年的破棉襖,棉花沒幾團,補丁摞補丁。指導員帶着破棉襖上了課堂,問大家:“這是誰穿的?地主穿這個嗎?”戰士說:“地主擦屁股也嫌髒,這是佃戶穿的。”又問:“國民黨能不能給窮人換這種破棉襖?”戰士答:“不能,國民黨是地主老财的黨。”又問:“誰給換?”戰士又答:“隻有咱們的隊伍能給窮人換破棉襖!”接着,指導員講了階級壓迫和剝削的道理,說明解放軍是為窮人争翻身、争解放的隊伍。這時,戰士趙洪山說,他父親也是穿這樣一件破棉襖,還被警察打瞎了眼睛。想到父親受氣受窮,他傷心落淚了。指導員叫他當衆訴苦,戰士們極受感動,一緻表示決心革命到底,“為天下窮人換下破棉襖”。
羅榮桓聽了詳細彙報,說:“這在部隊政治教育工作中是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創造,解決了當前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問題,是部隊政治教育的方向。”
羅榮桓授意政治部起草了關于在部隊政治教育中普遍開展訴苦運動的訓令;還授意《東北日報》撰寫了社論《部隊教育的方向》,于一九四七年八月二十六日發表。社論指出:訴苦運動是部隊教育工作一個具有極其重大意義的創造。這種群衆性的訴苦證明,罪惡決不是單個地或偶然地發生的。大家來自山南海北,都受到同樣的痛苦,都同樣受凍受餓受辱挨打,這證明普天之下都存在着兩種人,一種是壓迫人的人,一種是受人壓迫的人。前一種人經過各種線索的追尋,都歸到蔣介石那裡,蔣介石就是他們的頭子。後一種人經過各種事實證明,都歸到共産黨這裡,共産黨為人民辦事,是被壓迫的勞動人民的領袖。要報仇雪恨,隻有和共産黨一起,大家聯合起來打倒蔣介石。
經過推廣和引導,訴苦運動在東北人民解放軍各部隊大規模地開展起來。
一九四七年九月二十八日,毛澤東親自修改并向全軍批轉了東北民主聯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