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章威震中原

首頁

關燈 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



                                                        
      第一節面臨的考驗

  
      戰場是考場,瞬息多變的戰局,随時考驗着指揮員的勇氣、才能和智慧。

  
      複雜的黨内鬥争,也是考場,考驗着革命者的品德和風格。從1931年春夏開始,徐向前一次次面臨着兩重考驗。

  
      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于1931年1月召開,從此王明上台,開始了第三次“左”傾路線的統治。中央派了康榮生到鄂豫皖口頭傳達了四中全會的精神。

  
      4月上旬,鄂豫皖區第二次黨代表大會在新集召開。大會作了一個擁護黨的四中全會的決議。徐向前在前方指揮作戰沒有出席這次大會。

  
      4月中旬,敵人的第二次“圍剿”己布署就緒。蔣介石調集了11個多師的兵力,限令“五月完全肅清”鄂豫皖紅軍。4月20日,敵四十六師、警衛一旅等部的7個團進犯皖西革命根據地。鄂豫皖特委決定集中四軍主力出皖西擊敵。這時,四中全會後的中央派出的大員張國焘、陳昌浩己從上海來到新集;沈澤民等也已抵達皖西。于是由張國焘、陳昌浩、曠繼勳率紅十、十一兩師由商南東進,于金家寨附近同紅十二師會合(3月下旬,特委将中央教導二師改編為紅四軍第十二師,軍部警衛團和光山、羅山、黃安三縣獨立團合編為警衛師)。徐向前仍按特委原定計劃帶十師二十八團留在鄂豫邊攻打反動民團據點大寨山、打銀尖。據點還沒有打開,随着也投入了西線的反“圍剿”戰鬥。

  
      這次反“圍剿”,紅軍主要是采取東西兩側往返機動,避實擊虛,各個擊破,待機反攻的戰法,因而僅用一個多月時間即取得了勝利。先後共殲敵5000餘人。北面的吉鴻昌部,因有聯合紅軍反蔣的意思,作戰并不積極。

  
      5月12日,反“圍剿”的戰鬥還沒有結束,張國焘召開會議傳達中央決定,撤銷中共鄂豫皖邊特委,成立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鄂豫皖省委和鄂豫皖軍事委員會。分局的職權系直接代表中央實施領導,有權否定地方黨委的決議或解散地方黨委。中央指定由張國焘、陳昌浩、沈澤民、曾中生、舒傳賢、徐寶珊、王平章、蔡申熙等8人組成分局,張國焘任分局書記兼軍委主席,沈澤民兼省委書記,曾中生、曠繼勳為軍委副主席,陳昌浩為共青團分局書記。紅軍和地方武裝統歸軍委直接領導和指揮。從此,張國焘總攬鄂豫皖黨、政、軍大權于一身。

  
      張國焘,原名特立,江西萍鄉人。早年就讀北京大學,為1919年“五四”

  
      運動骨幹分子之一。1921年參加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黨的多次代表大會上,曾被選為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

  
      在第一次大革命中,張國焘犯過右傾和“左”傾錯誤。大革命失敗後,曾企圖阻撓南昌起義,遭到周恩來、李立三等堅決反對。1928年6月,張國焘在莫斯科參加了中共第六次代表大會後,任中國共産黨駐共産國際代表團副團長。1931年1月,被共産國際派遣回中國。在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當選為政治局委員和政治局常委。

  
      張國焘以中央全權代表的身份來到鄂豫皖根據地不久,即對紅四軍的領導幹部做了調整。曠繼勳任紅四軍軍長,曾中生任政治委員,下轄十、十一、十二、十三師。十師師長劉英,政治委員康榮生;十一師師長周維炯,政治委員餘笃三;十二師師長許繼慎,政治委員龐永俊;十三師師長徐向前,政治委員陳奇。随後,成立了培訓幹部的“彭(湃)楊(殷)學校”,由蔡申熙任校長,傅鐘任政治部主任,李特任教育主任。

  
      6月28日至30日,鄂豫皖中央分局召開第一次擴大會議。會上,紅四軍領導人曾中生、餘笃三、許繼慎等主張抓住敵暫取守勢的有利時機,集中主力南下作戰,以配合中央根據地的反“圍剿”鬥争。這一正确主張得到與會多數人支持。會議決定:紅四軍以少數兵力留在根據地鞏固陣地,而以主力部隊南下向外發展。

  
      7月上旬,軍委在商城西南的餘家集召開會議,讨論紅軍的具體行動部署。不料,張國焘推翻原來的南下決定,認為要援助中央革命根據地,就須威脅攻占大城市。因此,要紅四軍攻英山,出潛山、太湖,進攻安慶,威震南京,限一月完成。紅四軍領導人不同意這個冒險主義的計劃,主張消滅敵有生力量,鞏固擴大根據地,以牽制敵兵力,即攻下英山後出蕲、黃、廣地區,使之與鄂豫皖根據地聯成一片。但張國焘仍按其個人意見作出了決定。

  
      部隊奉命作南下英山,東出潛山、太湖的準備。

  
      7月中旬,紅四軍的領導又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