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護眼 字體: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
第一節奉命西渡黃河
革命的航船,象在大海的怒濤中颠簸、漂搖、轉舵,正沿着新的航向前進,由日中民族矛盾和國内階級矛盾掀起的巨浪,此伏彼起。“紅軍三大主力會甯會師前後,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規定的戰略總任務是:團結内部,聯合友軍,粉碎蔣介石的滅共計劃,首先造成西北抗日局面,以達逼蔣抗日,停止内戰,組成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動員一切力量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目的。”①造成西北地區的抗日局面,離不開下述條件:整個紅軍在大西北的集中和發展壯大;紅軍與東北軍、西北軍“三位一體”聯盟的鞏固,并從秘密聯系狀态轉為公開聯合狀态;掃清陝甘甯青四省的反動勢力,特别是河西“四馬”(馬步芳、馬步青、馬鴻逵、馬鴻賓)的勢力,建立紅軍和友軍可靠戰略後方;從甯夏和新疆方向打通國際路線,打破日本割斷中蘇聯系的企圖;給蔣介石的“進剿”部隊以有力打擊,粉碎其“滅共”計劃。在這些條件中,最關鍵的又是紅軍占領甯夏和甘西,打通與蘇聯的聯系。正如黨中央和毛澤東指出的:“打通蘇聯為實現全國抗日戰争首先為實現西北新局面進行部分抗日戰争之重要一環”。①打通蘇聯,紅軍才不緻被限制在陝甘蘇區這一僅有40萬人口的“彈丸”
之地,而能夠放開手腳,跨黃河兩岸發展,建立廣闊的後方根據地,并保持便于機動回旋的戰略退路,避免對日作戰開始後陷于背腹受敵的不利境地。
打通蘇聯,紅軍和友軍才能不斷取得蘇聯的軍事和經濟物資援助,藉以抵抗優勢裝備敵人的軍事進攻,而這對缺乏武器裝備和供應物資的一支抗日大軍來說,在戰争初期的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打通蘇聯,能極大地振奮友軍,堅定友軍,更加鞏固紅軍與他們的聯盟,活躍那些主張聯俄聯共抗日的力量,逼蔣抗日,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早日形成。
這些,就是當時的曆史實際,是當時黨的戰略方針的基本出發點。三個方面軍會師的戰略企圖,就是為了西渡黃河,先取甯夏,後取甘西,完成從兩個方向打通蘇聯的任務。
堅持“攘外必先安内”的蔣介石,對于紅軍三大主力在西北的集中,如芒在背。他對張學良、楊虎城與共産黨的秘密聯系早有所聞,一直不安。這時他處理兩廣事件已經脫手,便趕緊調兵向西北急進,下令組織“通渭會戰”,并準備親赴西安督戰。他的如意算盤是:一方面,調集30萬大軍和100架戰鬥轟炸機,對紅軍進行最後的“圍剿”,争取将紅軍主力殲滅于黃河以東的陝甘地區:“殘部”則予以收編。另一方面,強迫張學良、楊虎城執行其“滅共”計劃,并在戰争中削弱他們的力量。如不服從,則将他們調離西北,逐步肢解,免留後患。這是一個極其反動而陰險的計劃。
10月上旬末,張學良把蔣介石“通渭會戰”的部署通報給中共中央,提議紅軍及早進行甯夏戰役,控制河西,接通蘇聯。黨中央鑒于形勢緊迫,專電征詢各方面軍領導人的意見。朱總司令和張國焘9日抵會甯,當即找徐向前、陳昌浩研究下一步的行動計劃。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權衡輕重,決定提前執行甯夏戰役計劃。1936年10月11日,發布了《十月份作戰綱領》,主要内容如下:①徐向前:《曆史的回顧》。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501頁。
①1936年8月12日中共中央緻朱德、張國焘、任弼時電。
甲、根據目前敵我情況,為着集中一切力量克服困難條件完成基本作戰任務起見,十月份作戰綱領拟定如次。
乙、四方面軍以一個軍率造船技術部迅速進至靖遠、中衛地段。選擇利于攻擊中衛與定遠營之渡河點,以加速度的努力造船,十一月十号前完成一切渡河準備;四方面軍主力在通(渭)馬(營)靜(甯)會(甯)地區就糧休整,派多數支隊組成扇形運動防禦,直逼定西、隴西、武山、甘谷、秦安、莊浪、靜甯各地敵軍附近,與之保持接觸,敵不進我不退,敵進節節抵抗,遲滞其前進時間,以期可能在十月份保持西蘭大道于我手中。
丙、二方面軍進至通渭馬營以北界石鋪以南地區,休息數日,轉進至靜甯、隆德線以北地區休整,派支隊伸出靜隆線以南,威脅胡敵側翼,滞其西進,準備爾後以主力或一部接替一方面軍在固原北部之防禦任務。
丁、一方面軍之西方野戰軍主力保持同心城間之樞紐地段及豫旺城于手中,其第二師相機襲占莊浪,侍二方面軍到達靜隆線後北上歸還建制:第一師及陳支隊暫在黃河海原間威脅與抑留于學忠部使不敢東進,爾後逐漸西移歸還主力;二十八、二十九兩軍集中定鹽地域,一部逼近靈武,準備居民條件,完成偵察任務,獨(立)四師确保環曲蘇區,其餘東方部隊任務不變。
戊、攻甯部隊準備以一方面軍西方野戰軍全部及定鹽一部、四方面軍之三個軍組成之,四方面軍之其餘二個軍及二方面軍全部,一方面軍之獨(立)
<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