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護眼 字體: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
1938年,日本帝國主義忙于侵占徐州、武漢、廣州等地,沿平漢路、粵漢路等向中國的腹地進犯,并千方百計地對國民黨以戰迫降,妄圖短期内滅亡中國。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決定,乘此機會,在敵後放手發動群衆,開展遊擊戰争,開辟根據地。聶榮臻首先注意開辟北嶽區,作為晉察冀根據地的“心髒”。
有一天,參謀長唐延傑見聶榮臻望着地圖沉思,便問:“司令員,您在想什麼?”聶榮臻回答:“我在想,晉察冀的黨政軍領導機關究竟放在什麼地方好。五台這個地方地形雖然好,但自從敵人占了同蒲路,太原失守以後,此地已經孤立。而且這裡是閻錫山的老家,還留下了他的一個師,說是友軍,實際上常跟我們鬧摩擦,閻錫山是不願看到我們在這裡發展的。五台群衆也太少,不能光靠和尚、喇嘛進行抗日。人口密集的是平漢路兩側,特别是冀中平原地區,所以我們的領導機關得往前靠。我看阜平這個地方不錯,位置适中。平型關戰鬥時,我曾到過阜平以西的下莊、龍泉關、上寨等地,那裡地形險峻,敵人的機械化部隊展不開,騎兵也很難活動,在那裡打遊擊戰對我們很有利。所以我當時就說,‘這是條遊擊隊之路。’在阜平,如遇到敵人大的進攻,我們可以往西靠,與他周旋。你們看呢?”唐延傑、舒同等人都表示贊成。
經過幾天的準備,報經八路軍總部批準以後,聶榮臻率領軍區領導機關向阜平出發了。1937年11月18日下午,他們抵達阜平城。
建立全邊區統一政權的問題,已經提上了日程。聶榮臻深知,國民黨的舊政權垮了,隻有建立起新的抗日民主政權,才能安定人心,如同樹起一面大旗,使人民群衆和各種抗日力量團聚在這面大旗之下。因此,到達阜平城的當晚,聶榮臻即與宋劭文、盂縣縣長胡仁奎以及冀、察兩省的有關人員,就成立全區的政權機構問題,一直商量到下半夜。聶榮臻說:上個月20日,劉少奇給我發來指示,要求立即籌備成立晉察冀邊區政府。他接着說:隻有有了抗日政府,制定了有利于抗日的各項正确政策,才能發動群衆抗日,穩定社會秩序,改善人民生活。同時,部隊要補給、擴充,急需解決财政問題,這都需要有一個統一的政府進行領導和組織。11月上旬,聶榮臻将這些意見報告給中共中央和八路軍總部,得到了中央和總部的肯定。
12月17日,聶榮臻接到毛澤東來電:“必須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尤其榮臻所在之晉東北地區,事同一律,不應立異,一切須取得閻之同意。”聶榮臻知道宋劭文跟閻錫山能說得上話,就讓他要求閻錫山批準成立邊區臨時政府。宋劭文同閻錫山打交道是比較順利的,過去曾從閻錫山那兒先後弄到了30萬元的經費,交給聶榮臻充作軍區初創時的活動經費,還報請閻錫山批準,從五台山鎮海寺章嘉活佛的衛隊那兒借出500餘支槍,交給軍區部隊使用。可是關于成立邊區臨時政府的事,宋劭文連着打了7份電報,閻錫山都不答複,宋劭文着急了,不知什麼地方出了問題!
這時,胡仁奎從孟縣來看望宋劭文,談起了這事。胡仁奎問宋劭文的電文是怎麼寫的,宋劭文說全是跟閻錫山講成立邊區臨時政府對抗戰有利的道理。胡仁奎笑道:“那樣寫不行!應該寫明這樣做對閻錫山有利才行。他關心的是擴大他的實力,不是什麼抗戰不抗戰的問題。”
胡仁奎和宋劭文一樣,表面上是國民黨的官兒,實際上也是中共地下黨員、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的成員。
宋劭文按胡仁奎的建議,再次給閻錫山發電,大講成立邊區政府對山西如何有利,可以把山西的勢力擴展到察哈爾和河北省去。電報發出不久,閻錫山就複電了,除了表示同意成立邊區臨時政府之外,還說已經電告國民黨中央政府行政院備案。
聶榮臻在給總部和北方局的報告中說,閻錫山12月4日給宋劭文複電,内稱“在敵人包圍中自行樹立政權于敵後,對整個收複失地不無裨益??茲奉軍委會(指蔣介石主持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辦事處電開:馬支①電誦悉,所請成立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及該會組織人選均照準,晉察冀邊區着歸閻司令長官指揮??今電令該部分别通知各委員一體遵照,并即日召集組織成立”。成立晉察冀邊區政府就這樣取得了合法地位。5日,阜平城裡正式挂起了“晉察冀邊區軍政民代表大會籌備處”的牌子。此後,聶榮臻與籌備處成員商定,派人分頭到各地聯絡。聯絡工作很順利,因為大家都不甘心當亡國奴,聽說由共産黨領導的八路軍要在敵後成立抗日政府,都很擁護,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晉察冀地區有39個縣表示願意參加軍政民代表大會。
1938年1月10日,是阜平山城有史以來最為盛大的節日――晉察冀邊區軍政民代表大會在這裡隆重開幕。聶榮臻作為149位代表中的一員,與各抗日黨派、各抗日階層和團體的代表、少數民族的代表以及來自五台山的和尚、喇嘛代表歡聚一堂。山城的街上,熙熙攘攘,熱鬧非凡,最引人注目的當推那些身披大紅袈裟的五台山僧侶。
聶榮臻雙手合十接見來自佛教聖地的出家人代表。他始料不及的是,會議之初,審查與會代表資格的時候,對五台山僧侶的代表權問題竟然出現了分歧意見。有人提出,出家人隻能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