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護眼 字體: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
紅四軍大隊返回井岡山後,三戰三捷,粉碎了敵軍第二次“會剿”。一九二八年底,張學良通電全國,宣布東北易幟,北伐戰争已經結束,國民黨統治處于暫時穩定時期。蔣介石電令湘、贛兩省組織對井岡山根據地的第三次“會剿”。
一九二八年十二月十一日,平江起義後組成的紅五軍的五個大隊在彭德懷、滕代遠率領下,克服重重困難到達井岡山,同紅四軍會合。“先在砻市會見了朱德軍長,第二日到茨坪會見了毛黨代表。”①兩軍會合後,井岡山根據地的武裝力量更加壯大。不久,國民黨當局任命何鍵為“會剿”總指揮兼湖南拾剿匪”總司令,金漢鼎為副總指揮兼江西拾剿匪”總司令,集合六個旅三萬兵力,在一九二九年一月初從永新、蓮花、茶(陵)、酃(縣),桂東、遂川等地,分五路進攻井岡山。同時,對井岡山根據地實行嚴密的經濟封鎖。
一月四日,中共紅四軍前委在甯岡柏露村召開有紅四軍軍委、紅五軍軍委、湘贛邊界特委、各地方黨組織以及紅四軍、紅五軍代表共六十多人參加的聯席會議。會議一共開了四天。在會上,傳達了中共“六大”的決議。大家認為:“六次大會的決議非常正确,我們歡踴的接受”,②并決定油印五百份,散發給紅四軍所到的地方黨組織,擴大影響。
接着,會議詳細讨論了如何應付湘、贛兩省國民黨軍隊的第三次“會剿”。
經過權衡各方面的利害後,“前委決定五軍守山,四軍向贛南發展。”③為了便于統一指揮,會議還決定兩軍合編,将紅五軍改編為紅四軍第三十三團,由彭德懷任紅四軍副軍長兼第三十三團團長,滕代遠任紅四軍副黨代表兼第三十三團黨代表。紅四軍留下一批幹部充實原紅五軍和地方黨政機關。同時,從根據地各縣抽調一批地方幹部,随紅四軍南下,去贛南開展工作。
為什麼紅四軍主力選擇贛南作為出擊的行動方向?一個重要原因是,這裡有許多有利條件:地區廣闊,境内山巒起伏,并同閩西、粵北山區相連接,紅軍能有比較大的活動和回旋餘地;物産豐富,可以提供部隊足夠的給養;國民黨駐軍力量薄弱,并且由于交通不便,調動和集結都相當困難;大革命時期對這個地區有過較大的影響,黨和群衆的基礎都比較好。這些有利條件對紅軍在這個地區活動和發展都将起重要作用。
一月十四日,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軍部直屬部隊和第二十八團、三十一團三千六百多人,從井岡山的茨坪和小行洲出發,向贛南出擊。何鍵得知紅四軍出動的消息後,立刻從“會剿”紅軍的五路人馬中,抽調第一路李文彬部和第五路劉建緒部共四個旅,前往大汾、左安等地堵擊,并尾追紅軍南下。
紅四軍在向贛南閩西進軍途中,以軍長朱德、黨代表毛澤東的名義發布了《紅軍第四軍司令部布告》。同時。還頒布了《共産黨宣言》,根據中國共産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的精神,提出十大政綱。紅四軍的“布告”和《宣言》闡明當時中國革命的性質是反帝反封建,闡明對待各階級和各階層的政策,号召廣大勞苦群衆團結起來為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建立蘇維埃政權而奮鬥。
紅四軍主力下山後,最初的進展比較順利。部隊隐蔽地從井岡山靠江西一側打出去,“每天行軍五六十裡路,一面還做群衆工作,打破了幾條封鎖線,一直向南走,沿着上猶,占領了崇義城。”④在沿途中,部隊得到了擴充。國民黨軍隊并沒有立刻發覺這是紅軍的大部隊行動。一月二十二日,紅四軍主力攻克了大餘縣城。
他們在大餘停留了兩三天。這時,國民黨方面已弄清紅四軍主力的動向。
二十五日,金漢鼎和李文彬就來進攻,“因當地無群衆組織,事前不知敵人向我進攻,以緻倉猝應戰,我軍未能全數集中,并因兵力壘積重疊于一線緻失利。”⑤這是紅四軍主力下山後遭受的一次重大失利,傷亡達二三百人。
由于敵衆我寡,紅軍匆忙地撤出大餘,“朱總司令與特務營營長畢占雲親自殿後,很安全地将全軍撤向南雄北部的地區前進”。⑥全軍分兩路翻過大餘嶺進入廣東南雄縣境的烏迳集合。在烏迳又遇到一次很大的險情。朱德回憶道:“到了烏迳,天也要黑了,都很疲倦了,就講講話,開開會,就都在平壩子上露營了。可是當時敵人卻來了,正在晚上九點鐘。我們絲毫不曉得,還(以)為敵人也十分疲乏,休息整理,準備進攻。就在這時,這裡地方黨支部派出去的偵探把這消息帶來了。我們即刻驚起,出發,連号都沒吹。
是冬天露營;所以說走就走了。這一次紅軍的命運那是極端危險的了。如果沒有地方黨的支部,那一下就會被敵人搞垮了。”⑦離開烏迳後,紅軍先到南雄的界址,再折入江西信豐縣境。“沿途皆兩省交界,紅軍沒有群衆幫助,行軍宿營偵探等等非常困難。敵人又采取輪班窮追政策,我軍為脫離敵人,每日平均急行九十裡以上,沿途經過山嶺皆冰雪不化,困苦加甚。”所以,“連戰皆失利”。⑧紅軍的處境更加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