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護眼 字體: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
六七
那些哲學體系還有一種任性無度的情形表現在給予同意或拒予同意,這亦是應當對理解力提出警告的;因為這種任性無度,由于它阻塞了通抵假象而加以剔除的道路,似乎多多少少助使假象确立起來并長存下去。
這種逾度的情況有兩種:第一種表現在這樣一派人,他們輕于有所決定,因而使各種科學都成為武斷的和欽定的;另一種表現在另一派人,他們否認我們能夠了解什麼東西,從而倡導了一種漫無所向也終無所達的探究。在這兩種之中,前者壓制了理解力,後者削弱了理解力。①亞裡斯多德的哲學,在以敵意的痛駁毀滅了一切其餘的哲學(如阿圖曼諸王對待其弟兄那樣)之後,就在所有各點上都立下了法則;這樣做了以後,他又進而個人擡出一些自己所提示的新問題,而又同樣地予以解決。這樣做來,就再沒有什麼東西不是确定的,不是已經決定的了。這種做法至今還拿把着他的繼承者并在他們當中使用着。①關于這兩種學派的劃分,序言中一開頭就提出了。——譯者另一方面,柏拉圖學派卻倡導了不可解論。①這派最初是譏嘲和鄙視那些較老的詭辯家們,如蒲魯台高拉斯(Protagoras)、②喜庇亞斯(Hippias)③和其餘等人,認為他們最可恥不過之處乃在于對任何事物都抱懷疑。但新學園派卻正以此做成一個教條,并當作一種主義來加以主張。④雖然他們說他們絕沒有象比羅(Pyrrho)⑤及其皈依者那樣破壞任何研究,而倒承認,固然沒有一個事物可視為真理來加以主張,卻也有些事物可視為可然來加以追求;雖然他們的這種辦法比那種強制的論斷看來象是比較持平;但是,盡管這樣,隻要人心一經絕望于尋求真理,那麼它對一切事物的關注就會變得較淡;結果是人們就岔到快意的争辯和談論上去,就象是飄蕩于由對象到對象之間,而不去在一條嚴重審究的途程上堅持前進了。實則,如我在開始就說并一貫力主的,人類的感官和理解力縱然較弱,也不應剝奪掉它們的權威,而應當供給它們以助力。⑥①原文在一卷三七條和這裡都使用了acatalepsia一字。據克欽指出,培根在“AdvancementofLearning”一書中,自己把這字譯為inComprehensibleness。
按:培根使用這字,是指這樣一種學說:認為自然事物不可理解,特别認為感覺知識不确定又靠不住。柏拉圖的理念說就否認感官世界中能有什麼确定的東西,能有什麼真正的知識,所以培根說他倡導了這個學說。這與後來康德(Kant)所講的以自在事物根本為人類認識所不能及的“彼岸”那種“不可知論”還有不同,所以試譯為“不可解論”。——譯者②古希臘詭辯派大師(公元前約四八○至四一○年);他有一句名言,說“人為萬物之尺度”。——譯者③古希臘詭辯家之一,以博學多能着稱,創有一套記憶術。——譯者④新學園派發展為懷疑主義和折衷主義,大盛于公元前第三、第二兩世紀,其主要代表為阿斯西老斯(Arcesilaus)和卡尼底斯(Carneades)。——譯者⑤古希臘哲學家(公元前約三六五至二七五年〕;徹底的懷疑論者,認為事物的真實性質是不可能知道的,因此對一切事情都隻可存疑而不應判斷。這樣講來,當然任何研究都被破壞了。——譯者⑥參看一二六條。——譯者
六八
關于幾類假象及其輔翼,概如上述。我們必須以堅定的和嚴肅的決心把所有這些東西都棄盡屏絕,使理解力得到徹底的解放和滌洗;因為建立在科學之上的人國的大門正和天國的大門無甚兩樣,那就是說,沒有人會走得進去,除非象一個小孩一樣。①①克欽指出,“非象赤子一樣就走不進天國的大門”這句話出自《馬太福音》第一八章第三節。——譯者
?六九
邪惡的論證可以說是假象的堡壘和防線。我們在邏輯①中現有的論證不外是把世界做成人類思想的奴隸,②而人類思想又成為文字的奴隸。③實在說來,論證實際上就是哲學和科學本身。因為論證是怎樣,視其樹立得是好是壞,随之而來的思辨和哲學體系也就怎樣。現在,在從感官和對象到原理和結論的整個過程中,我們所使用的論證都是欺騙性的和不稱職的。這個過程包含着四個部分,也就有着同數的錯誤。
第一點,感官的印象本身就是錯誤的,這是因為感官既不得用,又欺騙我們。不過,感官的缺陷是要予以彌補的,它的欺騙是要加以糾正的。④①拉丁本原文為dialectica。——譯者②參看一卷五四、六三兩條。——譯者③參看一卷四三、五九、六○諸條。——譯者④參看一卷三七、四一、五○、六七、一二六諸條。——譯者第二點,從感官的印象來抽取概念,這做得很惡劣,以緻概念都是不明确的,都是混亂的,而實則它們應當是明确而有清楚界限的。①第三點,現在的歸納法是無當的,它是以簡單的枚舉來推斷科學的原則,而不是照它所當做的那樣使用排除法和性質分解法(或分離法)。②最後,第四點,那種用以發現和證明的方法,即首先樹起最普遍的原則而後據以考校和證明中間原理的那種方法,實乃一切錯誤之母,全部科學之祟。③關于這些事情,我現在隻是略略提及,等到進行了人心的補過和洗滌以後,進而要提出關于解釋自然的真正道路的時候,我還要更詳細地加以論說。④①參看一卷一五、一六、六○諸條。——譯者②參看一卷一七、一○五兩條。——譯者③參看一卷一九、一○四兩條。——譯者④詳細論說見一卷一○○至一○六諸條。——譯者
七○
最好的論證當然就是經驗,隻要它不逾越實際的實驗。因為我們如搬用經驗于認為類似的其他情節,除非經由一種正當的、有秩序的過程,便不免是謬誤的事。可是現在人們做實驗的辦法卻是盲目的和蠢笨的。①他們是漫步歧出而沒有規定的途程,又是僅僅領教于一些偶然自來的事物,因而他們雖是環遊甚廣,所遇甚多,而進步卻少;他們有時是滿懷希望,有時又心煩意亂,而永遠覺得前面總有點什麼東西尚待尋求。就一般情況來看,人們之做試驗總是粗心大意,仿佛是在遊戲;隻把已知的實驗略加變化,而一當事物無所反應,就感到煩倦而放棄所圖。即使有些人是較為嚴肅地、誠懇地和辛勤地投身于實驗,他們也隻是注其勞力于做出某一個實驗,如吉爾伯忒之于磁石,化學家之于黃金,都屬此例。
這種前進的途程實是企圖既小,設計也拙的。因為一個事物的性質若僅就那個事物本身去查究,那是不會成功的;我們的探讨必須放大,才能成為更較普通的。②即使人們有時亦圖從他們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