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儒學案·江右王門學案·文莊鄒東廓先生守益

首頁

關燈 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



      前言
      姚江之學,惟江右為得其傳,東廓、念菴、兩峰、雙江其選也。再傳而為塘南、思默,皆能推原陽明未盡之旨,是時越中流弊錯出,挾師說以杜學者之口,而江右獨能破之,陽明之道賴以不墜。蓋陽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亦其感應之理宜也。
      文莊鄒東廓先生守益(附子善,孫德涵、德溥、德泳)
      鄒守益字謙之,号東廓,江西安福人。九歲從父宦於南都,羅文莊欽順見而奇之。正德六年會試第一,廷試第三,授翰林編修。踰年丁憂。宸濠反,從文成建義。嘉靖改元,起用。大禮議起,上疏忤旨,下诏獄,谪判廣德州。毀淫祠,建複初書院講學。擢南京主客郎中,任滿告歸。起南考功,尋還翰林,司經局洗馬,上《聖功圖》。世宗猶以議禮前疏弗悅也,下禮部參勘而止。遷太常少卿,兼侍讀學士,掌南院。陞南京國子祭酒。九廟災,有旨大臣自陳,大臣皆惶恐引罪,先生上疏獨言君臣交儆之義,遂落職閑住。四十一年卒,年七十二。隆慶元年,贈禮部右侍郎,谥文莊。
      初見文成於虔台,求表父墓,殊無意於學也。文成顧日夕談學,先生忽有省曰:“往吾疑程、朱補《大學》,先格物窮理,而《中庸》首慎獨,兩不相蒙,今釋然,格緻之即慎獨也。”遂稱弟子。又見文成於越,留月餘,既别而文成念之曰:“以能問於不能,謙之近之矣。”又自廣德至越,文成歎其不以遷谪為意,先生曰:“一官應迹優人,随遇為故事耳。”文成默然,良久曰:“《書》稱‘允恭克讓’,謙之信恭讓矣。自省允克如何?”先生欿然,始悟平日之恭讓,不免於玩世也。
      先生之學,得力於敬。敬也者,良知之精明而不雜以塵俗者也。吾性體行於日用倫物之中,不分動靜,不舍晝夜,無有停機。流行之合宜處謂之善,其障蔽而壅塞處謂之不善。蓋一忘戒懼則障蔽而壅塞矣,但令無往非戒懼之流行,即是性體之流行矣。離卻戒慎恐懼,無從覓性;離卻性,亦無從覓日用倫物也。故其言“道器無二,性在氣質”,皆是此意。其時雙江從寂處、體處用功夫,以感應、運用處為效驗,先生言其“倚於内,是裂心體而二之也”。彭山惡自然而标警惕,先生言其“滞而不化,非行所無事也”。夫子之後,源遠而流分,陽明之沒,不失其傳者,不得不以先生為宗子也。夫流行之為性體,釋氏亦能見之,第其捍禦外物,是非善惡一歸之空,以無礙我之流行。蓋有得於渾然一片者,而日用倫物之間,條理脈絡,不能分明矣。粗而不精,此學者所當論也。先生《青原贈處》記陽明赴兩廣,錢、王二子各言所學,緒山曰:“至善無惡者心,有善有惡者意,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龍溪曰:“心無善而無惡,意無善而無惡,知無善而無惡,物無善而無惡。”陽明笑曰:“洪甫須識汝中本體,汝中須識洪甫功夫。”此與龍溪《天泉證道記》同一事,而言之不同如此。蕺山先師嘗疑陽明《天泉》之言與平時不同。平時每言“至善是心之本體”,又曰“至善隻是盡乎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又曰“良知即天理”;《錄》中言天理二字,不一而足,有時說“無善無惡者理之靜”,亦未嘗徑說“無善無惡是心體”。今觀先生所記,而四有之論,仍是以至善無惡為心,即四有四句亦是緒山之言,非陽明立以為教法也。今據《天泉》所記,以無善無惡議陽明者,盍亦有考於先生之記乎?
      善字某,号颍泉。嘉靖丙辰進士。由比部郎、藩臬使,曆官至太常寺卿。
      德涵字汝海,号聚所。隆慶辛未進士。從祀議起,上疏極言文成應祀。授刑部主事。江陵當國,方嚴學禁,而先生求友愈急。傅慎所、劉畏所先後诋江陵,皆先生之邑人,遂疑先生為一黨,以河南佥事出之。禦史承江陵意,疏論鑴秩而歸。未幾卒,年五十六。先生受學於耿天台,鄉舉後卒業太學。天台謂:“公子寒士,一望而知,居之移氣若此。獨汝海不可辨其為何如人。”問學於耿楚倥,楚倥不答,先生憤然曰:“吾獨不能自參,而向人求乎?”反閉一室,攻苦至忘寝食,形軀減削。出而與楊道南、焦弱侯讨論,久之,一旦霅然,忽若天牖,洞徹本真,象山所謂“此理已顯也”。然颍泉論學,於文莊之教,無所走作,入妙通玄,都成幻障,而先生以悟為入門,於家學又一轉手矣。
      德溥字汝光,号四山。舉進士,官至太子洗馬。所解《春秋》,逢掖之士多宗之。更掩關宴居,覃思名理,著為《易會》。自叙非四聖之《易》,而霄壤自然之《易》,又非霄壤之《易》,而心之《易》。其於《易》道,多所發明。先生浸浸向用,忽而中廢,其京師邸寓,為霍文炳之故居。文炳奄人,張誠之奴也,以罪籍沒,有埋金在屋。先生之家人發之,不以聞官。事覺,罪坐先生,革職追贓,門生為之醵金以償。颍泉素嚴,聞之怒甚,先生不敢歸者久之。
      德泳号泸水,萬曆丙戌進士,授行人,轉雲南禦史。壬辰正月,禮科都給事中李獻可公疏請皇長子豫教,上怒,革獻可為民。先生救獻可,亦遂革職。累疏薦不起。先生既承家學,守“緻良知”之宗,而於格物則别有深悟。論者謂“淮南之格物,出陽明之上”,以先生之言較之,則淮南未為定論也。
      東廓論學書
      向來起滅之意,尚是就事上體認,非本體流行。吾心本體,精明靈覺,浩浩乎日月之常照,淵淵乎江河之常流,其有所障蔽,有所滞礙,掃而決之,複見本體。古人所以造次於是,颠沛於是,正欲完此常照、常明之體耳。(《與君亮、伯光》)
      良知之教,乃從天命之性,指其精神靈覺而言。恻隐、羞惡、辭讓、是非,無往而非良知之運用,故戒懼以緻中和,則可以位育,擴充四端,則可以保四海,初無不足之患,所患者未能明耳。好問好察以用中也,誦詩讀書以尚友也,前言往行以畜德也,皆求明之功也。及其明也,隻是原初明也,非合天下古今之明而增益之也。世之沒溺於聞見,勤苦於記誦,正坐以良知為不足,而求諸外以增益之,故比拟愈密,揣摩愈巧,而本體障蔽愈甚。博文格物,即戒懼擴充,一箇功夫,非有二也。果以為有二者,則子思開卷之首,得無舍其門而驟語其堂乎?(《複夏敦夫》)
      越中之論,誠有過高者,忘言絕意之辨,向亦駭之。及卧病江上,獲從緒山、龍溪切磋,漸以平實。其明透警發處,受教甚多。夫乾乾不息於誠,所以緻良知也;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皆緻良知之條目也。若以懲忿之功為第二義,則所謂“如好好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