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古代文化常識-古代地理

首頁

關燈 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中國】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但在古代文獻中它是一個多義性的詞組。從春秋戰國至宋元明清,多用來泛指中原地區。如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莅中國而撫四夷也。”司馬光《赤壁之戰》:“若能以吳、越之衆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驅中國士衆遠涉江湖之間。”

        【中華】上古時期華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黃河流域一帶,故稱“中華”,後常用來泛指中原地區。如《三國志》:“其地東接中華,西通西域。”今已成為中國的别稱。

        【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時期劃分的九個行政區域,州名分别為:冀、兖、青、徐、揚、荊、豫、梁、雍。後成為中國的别稱。陸遊詩雲:“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過秦論》“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縣】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毛澤東詞《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長夜難明赤縣天。”辛棄疾詞《南鄉子》:“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遊地區或整個黃河流域。如《出師表》:“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陸遊《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指整個黃河流域。

        【海内】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之内為海内。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司馬光《赤壁之戰》:“海内大亂,将軍起兵江東。”

        【四海】參見“海内”條。指天下、全國。如賈誼《過秦論》“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戰》:“遂破荊州,威震四海。”《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五人墓碑記》:“四海之大,有幾人欤?”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過秦論曠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後以六合為家,骰函為宮”。李白《古風》詩:“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八荒】四面八方遙遠的地方,猶稱“天下”。《過秦論》:“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縱有千古,橫有八荒。”

        【江河】古代許多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如《鴻門宴》:“将軍戰河南,臣戰河北。”《過秦論》:“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殽之戰》:“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再如《祭妹文》“先茔在杭,江廣河深”,此處“江”即指長江,“河”則指運河。

        【西河】又稱河西,黃河以西的地區。如《廉頗蔺相如列傳》:“會于西河外渑池。”《過秦論》:“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東】因長江在安徽境内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為标準确定東西和左右。所指區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帶,也可指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下遊南岸地區,即今蘇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區稱作江東。《史記·項羽本紀》:“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幹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李清照詩雲:“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赤壁之戰》:“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

        【江左】即江東。古人以東為左,以西為右。《群英會蔣幹中計》:“即傳令悉召江左英傑與子翼相見。”

        【江表】長江以南地區。《赤壁之戰》:“江表英豪,鹹歸附之。”

        【江南】長江以南的總稱,所指區域因時而異。白居易詞雲:“江南好,風景舊曾谙。”王安石詩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淮左】淮水東面。《揚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揚州在淮水東面。

        【山東】顧名思義,在山的東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東”之“山”,可指崤山、華山、太行山、泰山等數種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盡相同。下面是以崤山為标準的“山東”。如《漢書》曾提到“山東出相,山西出将”。《鴻門宴》:“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财貨。”《過秦論》:“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關東】古代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近代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曹操《蒿裡行》:“關東有義士,興兵讨群兇。”指潼關以東地區。

        【關西】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赤壁之戰》:“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關中】所指範圍不一,古人習慣上将函谷關以西地區稱為關中。《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

        【西域】古代稱我國新疆及其以西地區。《雁蕩山》:“按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