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護眼 字體: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
詩,想欣賞,要讀;想作,更要讀。常言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這就道理說不錯,隻是誇大些,真去作,隻是這一點資本還不夠。還要什麼資本?留到後面慢慢說;這裡是假定還在門外,宜于先講點有助入門的。那就由讀談起,因為這是由疏遠變為親近的唯一途徑。讀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讀什麼,二是怎樣讀。這,求面面俱到也相當麻煩,比如讀什麼,就要抄詩史,或者還要兼開書目。我不想這樣做,因為,為初學着想,這會貪多嚼不爛;而且,如果想貪多,文學史和書目(都不隻一種)具在,用不着我多費唇舌。但又不能一點不沾邊。左右為難之中擠出個辦法,是以我設想的實用主義為原則,估計某些知識有助初學,就說,有大助,就多說,可有可無的暫不說。以下由讀什麼說起,連類而及,作品,作家,如何讀,應注意什麼,等等,都由思路安排。次序會有些亂,這是大題小作,也隻好這樣。
比喻為要到詩國去旅遊了,當然最好先找個導遊。如果隻找一個,那就用文學史。這裡詩指中國舊的,當然是中國文學史。這方面,知名而容易見到的不多,不求權威,不想盡信,随便找哪一種都可以。或者就用文學研究所編的三卷本那一種。文學史還有專講詩的,幾十年前陸侃如、馮沅君夫婦合編的《中國詩史》比較有名。史是一種既列作家又列作品(舉例)的帳,全面(不是不漏),兼講源流和評論,可以算作一種好的導遊。如果還想找個助手,那就翻翻書目也好。1980年中國青年出版社編的《中國古典文學名著題解》(殷孟倫等執筆),收書不少,都有詳細介紹,便于參考。舊的書目,清朝晚年張之洞編(有人說是出于缪荃孫之手)的《書目答問》(範希曾《書目答問補正》更合用),也可以看看。史加書目,看過,頭腦裡就會裝上不少作家,不少詩作。然後怎麼樣呢?一種辦法是大舉,即按圖索骥,想先讀什麼,多讀什麼,就找來讀。我看還是小舉好,即先找選本讀。選本可以看作文學史的補充,或以作品為主腦的文學史。其中詩作是經過篩選的,雖然篩選之眼未必十分可靠,但總可以備一說,或大體不差。選本,舊新都很多,應該讀哪些,或先讀哪些,後讀哪些,一言難盡。隻好按時代大緻說說。《詩經》,《楚辭》,樂府詩,漢魏六朝詩,都有新的選本。這早期的詩還有個通行的舊選本,是沈德潛的《古詩源》(不收《詩經》)。六朝以下,到了詩的全盛時期,選本舉不勝舉。唐人已經有興趣做這類事,如有唐人選唐詩,多到十種。其後還有專集絕句的,成為《唐人萬首絕句》。初學,為省力,也為省錢,先讀家喻戶曉的《唐詩三百首》也好。這個選本所收數量不多,願意多吃幾口,可以讀沈德潛的《唐詩别裁集》。沈氏還選了明、清兩代的,也名别裁集,讀唐以後的,都可用。唐宋詩,新選本很多,其中一種《宋詩選注》,出于錢鐘書先生之手,值得多用心看看。遼金元詩也有新選本。選本還有曆代的,如季鎮淮等選注的《曆代詩歌選》四冊,由《詩經》選到柳亞子,可以當作入門書的入門書讀,經濟實惠。選本讀多了,雖然隻是淺嘗,也會有偏愛。這就無妨從心所欲,擴大地盤。比如喜歡三曹,陶淵明,就可以通讀,因為量不大。比如喜歡李白、杜甫、蘇轼、陸遊,就最好還是用選本,因為全集量大,費時太多,恐怕不合算。如果喜好太甚,或好大喜功,偏偏要跳過選本,通讀全集,這是個人的自由,也沒什麼不可以。這放任的想法還可以找到個學習方面的理由,是,讀詩不同于學數學,非先加減乘除後微積分不可,比如偏偏想反潮流,開卷就讀《全唐詩》,然後才翻翻《唐詩三百首》,就一定不能豁然貫通嗎?也未必。總之,隻要肯讀,愛讀,由此及彼可以,由彼及此也可以,條條大路通北京,不執着,多聽自己的,不會有什麼大妨礙。
上面說到放任,這裡要緊接着說幾句往回收的話。因為本書的目的微乎其微,不是培養詩人和詩論家,而是讓活動于街頭巷尾的一般人,如果有幽微的情意,也可以利用這神州的敝帚,或讀或寫,取得或多或少的境的化。一般人各有本職,親近詩詞是行有餘力,餘力不會很多,所以還是不能不講經濟,即要求不繞彎子,費力不太多而較快地走到目的地。這就需要聽聽過來人講講路上的情況。情況不簡單,想就我想到的随便談談,缺漏,偏頗,甚至謬誤,都在所難免,至多隻是供參考而已。
由時間早的談起。那是詩三百,通稱《詩經》。文言,以戰國、兩漢的書面語言為标準,《詩經》屬古文言系統,難讀,所以一定要用注解本,或幹脆用選注本。難讀,卻可以不費過多的力。原因有二:一是量不大,詩分風、雅、頌,風可以讀大部分或全讀,雅可以讀小部分或半數,頌可以不讀;二是與近體詩相比,彼時的情懷和表達形式都離我們較遠,徑直說,是我們不再用那種形式寫詩,因而熱不熟關系不大。但讀還是要讀的,因為仍會有所得,這是率直樸厚的風格,其後,除《古詩十九首》和陶詩以外,想找就很難了。又,讀,對于詩的旨意,雖然不能不看舊解,但有些地方,也要多靠自己的領會,少戴别人的有色眼鏡。舉例說,有兩種眼鏡:一種是漢朝的公司制的,戴上它,就于“求之不得”,“輾轉反側”中看到(文王的)“後妃之德”;一種是現代的公司制的,戴上它,就于“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中看到平民的跺腳痛罵。靠自己領會,至少我覺得,上好的還是《秦風·蒹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之類,可是它卻常常屈居末座,總是太不公平了。
時間排在第二位的是《楚辭》。按傳統的文體分類法,《楚辭》是賦,或說騷賦。這是就外貌說;就内心說,它,至少一部分,如《離騷》、《九歌》等,應該算作詩。尤其《九歌》,如其中《湘夫人》的“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寫得真美,不能不說是上好的詩。與《詩經》相比,《楚辭》用描繪、誇張的手法寫想象中的迷離要眇之境,詩意更濃,所以應該當作詩讀。與《詩經》相同,《楚辭》語言古奧,而且雜有南國的方言,也很難讀,要用注釋本。不必全讀,用選本就夠了。
其後是樂府詩。樂府詩絕大部分來于民間,語言樸素,感情真摯,沒有文人謅文的造作氣。唐以來的詩,尤其近體,守格律,講技巧,雖然另有一種風味,卻缺少樂府詩那樣的純樸自然。詩,就其來源的情意和定形為詩境說,是更需要純樸自然的,所以應該着重讀樂府詩。可以用選本。如果興有未盡,翻翻宋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也好。書一百卷,分樂府詩為“郊廟歌詞”等十二類,内容多。可以有選擇地讀,如開頭郊廟、燕射部分可以不看,相和歌詞、清商曲詞部分可以着重讀。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