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一十一章 訴淵源,展文化

首頁

關燈 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我們的茶藝展示會。”九點整,主持人站在了台上微笑的對着下面的一衆各界人士輕聲道:“衆所周知的是,中華文明有着數千年的曆史。”

        “而在茶的飲用曆史上,更是有上千年。千年的文明,早就的是不一樣的茶文化。中國,也無意是世界茶文化的鼻祖。然而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外界對于中國的茶文化知之甚少。”

        “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我們的中國大使館經過長時間的準備并與各方進行了充分的溝通之後主辦了這次展示會,希望的是通過這種方式讓大家對中國的茶文化有一個了解的窗口。現在,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梁博宸大使上台!”

        “嘩啦啦……”下面的掌聲響成一片,而梁三平、利佳成及諸位茶藝老師傅們則是對這一幕沒有任何的見怪。很簡單,在外功勞是必須要記在國家身上的。

        回去論功行賞再說,但在外面一切都功績都要歸于國家和集體。梁三平他們對此也沒有什麼異議。因為确實,沒有包括了老賀他們在内的一群人鼎力相助,梁三平完不成此事。

        “先生們、女士們,非常歡迎大家來到這次展會。也非常榮幸的可以有這次機會,向大家介紹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此我抱着£激動的心情,歡迎大家的到來!”

        “嘩啦啦……”台下頓時掌聲響成一片,接下來這位大使說的下面的人不用過腦也知道要說什麼。無非便是些官話、套話,不過大家也習慣了。

        哼哼哈哈的一群人微笑的保持着禮儀,在這位大使叨叨絮絮的官話結束後也報以了熱烈的掌聲。一群官員們都講話完畢後,這才輪到了梁三平上台。

        “唐代,中國茶葉傳播至西亞阿拉伯地區。早在中世紀到中國的西方旅行者們。就已經注意到已經在中國普遍流行的飲茶習俗。”

        梁三平走上了台前,今天他穿着的是一身藏藍色的中山裝。這身衣服,是他特地在香江定做的。為此姜立還曾迷惑不解,但現在看來梁三平這麼做是有緣由的。

        很簡單,梁三平的這身中山裝不再是和國内那種略顯寬松的中山裝。和西裝式的束腰,讓他整個人看起來無比挺拔、精神。更有朝氣和魄力。

        “英國漢學家玉爾認為1559年在威尼斯出版的一本名叫《航海與旅行》的書裡,作者喬萬尼巴爾迪斯塔拉姆修是歐洲各種文字中最早記載中國茶葉的。”

        “1565年,意大利傳教士路易斯阿爾梅達從日本寄回國内的信件中提到‘日本人非常喜歡一種藥草茶。’這是關于茶葉的信息第二次傳到歐洲。”

        “1569年,曾經到過中國旅行的葡萄牙傳教士克路士在《中國志》,西班牙傳教士拉達在《記大明的中國事情》都說到在中國喝茶的經曆和中國人以茶待客的習俗。”

        卻見梁三平看着在場的所有人,輕聲道:“1596年,荷蘭人開始在爪哇開展貿易,大約在1606年,第一批茶葉運到荷蘭。這被認為是茶葉第一次作為商品進口到歐洲。”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檔案裡還有一封信。是該公司的職員威克漢于1615年6月27日在日本寫給在澳門的同僚伊頓的,他在信中要‘一包最醇正的茶葉’。這是荷蘭有關茶的最早記錄。”

        “在整個17世紀和18世紀初,荷蘭是歐洲國家中最大的茶葉販運國和茶葉經銷商,幾乎獨占長達80年之久的茶葉貿易。阿姆斯特丹舉辦茶葉拍賣活動,使茶葉成為**商品。”

        “阿姆斯特丹也因此成為歐洲的茶葉供應中心。阿姆斯特丹的茶葉交易一直十分活躍,1714年拍賣的茶葉有36766磅。”

        “1700年歐洲人從中國進口茶葉9萬磅,1800年增至4500萬磅,100年間增加了近500倍。茶葉進口稅成為英國财政收入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東印度公司壟斷的最後幾年。茶葉帶給英國國庫的稅收平均每年達到330萬鎊,占國庫總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

        “茶葉為西方貿易商帶來了巨額利潤。以至曆史學家普裡查德說‘茶葉是上帝,在它面前其他東西都可以犧牲!’”

        在場之人聽着梁三平的介紹,一部分人感到了震驚而另一部分人則是對梁三平這份翔實的史料感到欽佩。當然,也有人頗有興趣的望着梁三平卻不知道在想些什麼。

        “在1700年的時候,倫敦就有超過500家的咖啡店賣茶。而在18世紀上半葉,倫敦大約有2500家咖啡館賣茶和提供飲茶服務。英國的‘下午茶’文化便是在此時發展起來的。”

        梁三平看着衆人。輕聲道:“茶葉,是中華民族對世界的貢獻。盡管東西方飲茶文化并不一樣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