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百一十七節 士大夫的救民策

首頁

關燈 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



                                            如果不是欣賞陳芝廷這樣的士大夫身上的民本主義思想,朱敬倫甚至都會将他轟出去。

        陳芝廷的說服,初聽之下完全是胡說八道。

        城市工人階層,作為擺脫了農村束縛的一個群體,在傳統觀念中,确實跟流民無異。

        王朝時代,對流民的處理,一般是擇地安置,重新将他們納入農村共同體之中,用土地束縛住他們。

        但現在是工業時代,怎麼看,這些工人的生産力都遠高于農民,朱敬倫想要的,是給工人建立基本的保障體系,讓他們在社會危機中不至于生活無着,走向偉大的革命道路,可以說朱敬倫的考慮在革命者看來,是反勭的,是打算用福利收買工人。

        可陳芝廷竟然表示應該将這些工人重新遷回農村,讓他們重新變成農民,這簡直就是不可理喻,朱敬倫一瞬間感覺到自己竟然跟這樣的人共事了幾十年,簡直就是一個奇迹。

        但是慢慢聽陳芝廷的說法,竟然也聽出了一些道理來。

        “前些年城裡市面不景氣,很多城裡人回鄉,城裡市面好了,就又回去了。所以城裡市面不景氣,官府就該讓這些農民返鄉,而不是給他們發救濟。人都留在城裡,沒有活幹,不管有沒有救濟,遲早都要出問題的。”

        陳芝廷的說法讓朱敬倫也不由得點點頭。

        這是一個事實,這些年每次經濟危機,都是農村容納了最大量的失業群體,沒有完全破壞的鄉村傳統社會,給了第一代進入城市的工人一條後路,這種現象在後世也經常發生,農村被稱作城市的勞動力蓄水池,也是城市危機的最大緩沖地。

        工人在城裡失業,活不下去了,回農村就能生活,原因無非那麼幾條:一種是可以依靠宗族和親戚救濟;一種是自家在農村還有土地,或者一兩畝,種地雖然富不了,但在經濟危機時期也餓不死;一種是在城市工作多少有些積蓄,在城裡生活成本太高,回農村可以享受到低生活成本,更能挺過經濟危機時期。

        社會關系表現上,一些人是個人進城,也就是農民工形勢,兄弟姐妹甚至老婆孩子都在鄉下務農;一些人是自耕農家庭,但卻沒有變賣土地,将土地免費借給或者租給别人耕種,城裡過不下去了,一家老小回農村還有後路;還有一些人,在農村的時候,種的是宗族裡的公地,城裡活不下去了,回農村,宗族還會給他們分地。

        這樣的情況十分普遍,因為自耕農本就很普遍,宗族現象也很普遍。

        真正那些在農村沒有地的純粹佃農,進入城裡成為産業工人,這才是純粹的無産階級。可即便是這樣的無産人群,真的在農村連一個親戚都沒有的,其實也很少。

        所以這些年農村才成了經濟危機期間,城市最大的穩定器。

        “所以,沒幾個工人真正找不到飯吃。一百個人裡,在城裡沒有活幹,在鄉下沒有親戚,沒有宗族的,也沒幾個。官府要管的,就這麼幾個人。”

        陳芝廷說着,朱敬倫越來越覺得有道理。

        但他還有疑問:“可要是城裡人回鄉,他們的族人、同鄉不願意分地給他們怎麼辦?農村的地也是不夠分的吧。”

        農村土地不夠種,這才是農村人進城最大的動力,這種動力來自于生存的壓力,而不是城裡富庶生活的拉力,說不好聽點,工業化初期,城裡的生活并不值得羨慕。

        陳芝廷說道:“确實有這些現象,有的家族不太和睦。這就得讓官府出面了,找他們的族長說情,總得讓人活着啊,更何況是自家親戚。”

        朱敬倫笑道:“光說情怕是不行,可以立法。宗族土地本就是公田,是他們祖先留下的,每一個族人都有權力種。平常時候不算,經濟危機的時候,這些族人有權要求重新分地。”

        朱敬倫暗想,這樣就解決了一大半城市工人經濟危機期間的生活。

        可問題是:“那些不是宗族的田産怎麼辦?進城的佃戶怎麼回去?”

        純粹的地主和佃戶組成的農村數量也不少。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