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護眼 字體: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
陳芝廷對農村問題很了解,農村窮困的原因他思考過很多。
有許多不對的地方,比如他認為現在大多數農民窮苦,是因為不良商賈的盤剝。
官府不收農稅,所以農民窮怪不得官府,那麼農民比過去沒見更富裕,這是為什麼,隻能是因為商賈盤剝,農民種糧,糧商壓低價錢,農民種棉,棉商壓低價錢,而商賈販運到農村的各種商品則擡高價錢,一進一出農民就窮了。
這顯然還是傳統士大夫對商人的偏見,在一個開放性的商業社會中,都是自由競争的關系,農産品價格低廉,不能說是商人的盤剝,因為農民可以選擇不賣,價格基本上還是遵循價值規律,當然個體農民跟糧商在經濟實力上的不對等,讓糧商擁有更大的市場話語權,這又是另一個問題。
官府是不在收農稅了,但不意味着農民就真的沒有交稅,因為政府征收了太多的交易稅等間接稅,所以讓人以為農民不需要交稅,可實際上,糧商的交易稅成本最後都轉嫁給了農民,糧商繳的稅越多,就越要壓低收購價。
這些情況,陳芝廷這種文人是看不懂的。
因為間接稅隐蔽,去稅務機關納稅的人,并不是實際負擔稅負的人,因此會造成嚴重的财政幻覺,實際負稅人很難覺察到實際的稅負,不但沒有稅收痛感,反而還認為自己有負于國家,對于國家和政府生出無限的感恩戴德情懷。
現在的農民和為農民考慮的士大夫就是這種認知。
但這種錯覺是有好處的,那就是最廣大的農民因為不知道自己納稅,所以産生自己對于國家毫無貢獻的愧疚感,所以在所有的群體中,農民對政府最為認同,看不懂這個問題的文人們,罵政府各種問題,獨獨對政府不收農稅而誇贊不已。
看得透徹的政府财務專家們也不會就這個問題站出來辟謠,他們吃多了才會找罵,巴不得這個美麗的誤解一直保持下去呢。
隻是讓商人背了這個鍋是朱敬倫沒想到的,而且聽陳芝廷說,鄉村普遍是這樣的認識,每每到了秋收時候,農民、地主都會因此跟糧商沖突,對價格不滿。
朱敬倫也沒有更正陳芝廷的認識偏差,不過他提了一個建議。
中國有完備的糧食儲備系統,在全國各地分儲了五億擔糧食,以國内目前的平均糧價二兩來計算,這是一筆十億的開銷。但事實上投入沒有那麼大,各地糧倉管理方法基本上是三年一換,一年新糧,一年陳糧,第三年發售。所以每年要替換的糧食隻有三分之一,也就是一億多擔。
一億多擔糧食,價值三億,但這也不是淨投入。國家給了儲備系統足夠的政策支持,現在糧庫都是在以免稅的方式,從國外産糧國直接大批量進口新糧,一次進口規模大,加上免稅,糧庫的采購價基本上維持在一兩左右,相當于1.35庫平兩。
這樣每年總的采購投入不過兩億三千萬兩左右。不過陳糧發售總能收回一些成本,舊糧在市場上出售價格大概是新糧的三分之二,糧庫以批發形式向有信用的糧商成批出售,大概是半價的樣子,因此在出售環節損失的成本并不算大。
糧庫最大的淨投入是維持倉庫建築,運輸費用以及糧食朽壞的成本等等,這筆費用占到糧食價格的十分之一,也就是隻有一億兩左右,雖然是一筆龐大的開銷,但财政能夠支持。
其實就是不能支持也得支持,儲備糧一來備荒,一來備戰,這都是不能講究成本的。
但這筆支出确實太大,管理糧食又管理财政的戶部官員提出過各種建議,比如由各地的倉儲開辦各種酒廠,用陳糧釀酒。直接開養殖場,用陳糧喂豬牛羊。還有提議讓常平倉直接經營糧店,給他們特權,準許将舊糧按照新糧來賣的馊主意。
各種各樣的辦法,每年都會有人提議,而且很多都通過了,最後在朱敬倫這裡被否決。
朱敬倫很清楚,儲備就是儲備,這就是一個純粹賠錢的買賣,該投入就投入。想要投機取巧最後隻會帶來惡果。
最讓他擔心的是,光是一個儲備系統,單純的糧食管理,就出現了各種名目繁多的腐敗問題,有跟糧商勾結,用陳糧當新糧賣的,這樣有三分之一的差價。有貪墨倉庫維修經費的。有虛報運輸費用的,将當地糧的運價報成外地糧的運價。有不動窩倒庫的,不進口新糧,用陳糧當新糧,隻在賬面上做文章,就能騰出大筆經費來。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