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書庫大全

消失的鄉村,這對父子挽留記憶萬千共鳴

時間:2024-08-10 05:34:36


   

 2014年6月15日父親節這天,某網站上出現了一部微電影《老張的願望》,電影裡說:“65年,23725天,569400個小時,會帶來什麼樣的變化?是一條河流的從有到無,是一個村莊到社區的變遷,還是一個人的成長曆程……”頓時,電影引起網友圍觀,也引發了巨大的共鳴和讨論。


   

  這部電影的拍攝者是家住江蘇省無錫市南長區揚名街道東塘村的居民張哲鋒,電影中的主人公則是他67歲的父親張叙金。電影中老張有一個願望,就是趕在村莊被改建前,為自己生活多年的村莊寫一部“村史”,用來紀念那些消失在我們眼前的村落,以及曾經親如一家的鄰裡情。他最終如願以償,《張木小橋印象》出版了,這是中國第一部村史。張哲鋒用一部電影向父親緻敬,沒曾想,這部充滿溫情和淡淡憂思的8分鐘微電影,竟然讓無數網友淚灑當場。


   

  村莊拆遷


   

  小橋流水人家漸消失


   

  今年37歲的張哲峰出生于江蘇省無錫市揚名街道清一社區張木小橋村(現改名為東塘村)。他在這裡出生,在這裡長大,結婚後依然回到村子裡和父母同住。這個簡簡單單的小村落,寄存了他所有的童年記憶。


   

  小時候,村子後面有一個小土坡。放學後,張哲峰便和小夥伴們圍聚在這裡做遊戲,大家一起從土坡上往下沖,誰最先跑到終點誰就赢,赢的人可以得到一枚彈珠。有一次,張哲峰往下沖時被石頭絆倒了,下巴磕出了血,小夥伴們吓壞了,齊聲喊大人。那時村子很小,大喊一聲,就像廣播一樣,整個村莊的人幾乎都能聽見。聽到喊聲,大人們便會從四面八方趕來。


   

  2000年開始,張木小橋村開始拆遷改建,青磚白瓦的小房子消失了,原先的小土坡也沒了,記憶中的老榕樹也被挖了。看着轟隆隆的挖土機把記憶中的那些物什一件件鏟除,張哲峰心裡有種說不出的難受。


   

  和兒子比起來,67歲的父親張叙金跟張木小橋村感情更深。在他小時候,張木小橋村是被兩條河包圍着的,河水清澈,每天早上,河兩邊圍聚了很多洗衣淘米的婦女,大家唠着家常,開啟一天的生活。到了夏天,小河就成了孩子們的“遊樂場”。放學回家,把書包一扔,立馬跳到河裡洗澡遊泳。那時,河裡的魚很多,撒下一網,晚上的菜便有了着落。


   

  等張哲峰出生時,因為污染,河水再也不複當年的清澈。再後來,水沒了,隻剩下幹涸的河床。每每聽父親說起這條河的事,張哲峰都會惋惜地對年幼的兒子說:“你爺爺是喝這裡的水長大的。”兒子不解地問爸爸:“這麼臭的水能喝嗎?喝了肯定會肚子疼。”張哲峰無言以答。


   

  晚上,爺倆坐在院子裡聊天,張哲峰把兒子的話當成笑話說給父親聽。張叙金聽後,輕歎了一口氣說:“别說這些小輩,就是我們這些老一輩,又有多少人還能記得以前村子裡的事。有時候,我真想做點什麼,留個紀念,不然等我們走了,誰還知道張木小橋以前的模樣。”張哲峰一聽當即表示贊同。張叙金決定為張木小橋村寫部“村史”,以這種方式把村子原先的印記留存下來。


   

  為了減輕父親的勞累,張哲峰幫着找來很多資料。張叙金開始在村子裡走街串巷訪問那些年紀大的老人。村裡一位80多歲的老人聽說他要寫村史,很感興趣,對張叙金講了很多。村裡有位賣了一輩子豆腐的老藝人戚師傅,張叙金為了記錄下做豆腐的過程,淩晨5點多就趕到戚師傅家,一邊看一邊寫。張哲峰覺得光用文字不夠,如果配上圖片的話會更直觀。他便在閑暇時候跟着父親一起“采訪”,父親文字記錄,他用鏡頭記錄,父子倆一起為完成村史而努力。


   

  父親動筆寫村史


   

  要把記憶留下來


   

  在寫村史的過程中,很多地理上的資料,張叙金并不精通,隻能求助兒子在網上幫忙查詢。為了更方便,張哲峰便手把手地教父親上網。每晚,張叙金便一個指頭一個指頭地在鍵盤上敲擊着。燈光下,父親的神情那樣虔誠,似乎正在完成一項偉大的工程。


   

  2006年初,《張木小橋印象》開始動筆。而此時,張木小橋村的拆遷工作仍在繼續。一天早上,張哲峰剛出門不久,很快又折返回來,拿起相機就往外沖。父親忙追着後面問:“出什麼事了?”張哲峰含糊不清地回答:“石磨要被移走了。”一聽,張叙金忙跟了上去。


   

  張哲峰口裡的石磨其實是塊平整的大石頭,以前村民磨面時都用它。這口石磨對張哲峰來說,有着太多美好的記憶。生活在農村,對于時節總是通過桌上的飯菜來感應。三月過後,地裡會冒出一種野菜,這種野菜是張哲峰的最愛。母親把野菜采回來後,把經過浸泡的糯米放在石磨上磨出來,然後把野菜剁碎,和面粉攪勻後,用榔頭砸出均勻的面團。野菜的汁水滲透到面裡,蒸熟後特别香。這些年,石磨靜靜地待在那,現在因為拆遷,石磨要被挖土機砸碎運走。張哲峰抓緊時間拍了很多照片,他知道,對于石磨的印象,後來的孩子也許隻能在電視上看到,或者在博物館裡參觀了。


   

  晚上,張哲峰把照片整理出來,發到了當地論壇上,帖子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有網友說:“随着那些老房屋的應聲倒塌,那曾經古老的街道消失了,那幽深的胡同消失了,那寬敞的庭院消失了,那爬滿院子的青藤和茂密的葡萄架消失了,那春天香氣馥郁的香椿樹消失了,那挂滿五月枝頭的潔白槐花消失了,那高一聲低一聲的雞鳴犬吠消失了,那街坊四鄰在胡同來回走動的身影消失了,那鄉鄰們端着飯碗邊吃飯邊唠嗑的情景消失了,那老街道老胡同裡流傳着的故事消失了。而這些消失,則永遠也不會回來。”張哲峰轉述給父親聽,這更加堅定了張叙金寫村史的信念。


   

  2008年春節,《張木小橋印象》進入收尾工作。最後一篇,張哲峰建議父親就寫“年味”,因為過年是最能體現當地文化和風俗的節日。寫着寫着,張叙金拿下眼鏡對兒子說:“現在的年味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過年就跟平時一樣,家人在一起吃個飯,說聲”新年好“,這年就算過完了,小孩也不盼着過年了,因為過年可以吃到的東西,平時也可以買到,現在的過年隻是一個形式。”


   

  大過年的,張哲峰安慰父親說:“今年過年我陪你一起去給那些叔叔阿姨們拜年,有些東西咱們改變不了,但拜年完全可以繼續保留。”


   

大年初一一早,張哲峰便陪着父親一起去那些老鄰居家拜年,張哲峰陪着父親轉悠了好幾個小時。等他們回來後,陸陸續續便有一些小輩來他們家串門子。整個村子似乎再次活了起來。


   

  2008年8月13日,《張木小橋印象》正式出版。父親終于完成了這項巨大工程,張哲峰打從心眼裡為父親高興。


   

  向父親緻敬


   

  讓遠去的美好定格


   

  《張木小橋印象》出版後,張叙金成了村裡的名人,村民們都喜歡和他聊天,希望他能把更多的東西記錄下來。張哲峰送給父親一個照相機,這部照相機成了張叙金的“寶貝”,他天天把它捧在手裡拍來拍去。此後幾年,張叙金一直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記錄張木小橋的變遷。


   

  看着父親整天忙進忙出,張哲峰想為父親做點事。思來想去,張哲峰想為父親拍部微電影,記錄父親寫村史的前前後後。他在電影開頭寫道:“每個人都有願望,有的願望很遠大,有的願望則很渺小,而老張的願望,自始自終都跟張木小橋聯系在一起……”


   

  2014

年春節過後,電影正式開拍。張哲峰不是專業攝影師,很多場景他都把握不好,浪費了很多膠卷。村民們知道後,自發組織了一場露天晚會。大家都拿出了自己的絕活,希望張哲峰能把這一切都記錄下來。


   

  2014年4月的一天,外面下着大雨。張叙金對張哲峰說:“以前每次下雨,我就喜歡躲在屋檐下,看雨水嘩啦啦地往下流。那時候,荷塘裡有很多荷葉,我喜歡采片荷葉,拿在手上接雨水。你奶奶說,用荷葉接的雨水泡茶特别香。”這個場景一下子擊中了張哲峰的心,他穿上雨衣,對父親說:“爸,你要是不介意,能不能配合我拍個鏡頭。”張叙金一口答應下來。下雨天,父子倆愣是在雨中站了一個多小時。


   

  經過整整五個月的制作,《老張的願望》終于完成。2014年6月15日父親節這天,張哲峰把這部微電影放到了網上。頓時,無數網友圍觀,大家在後面留言說:“每個人都有家鄉,那是我們在外日思夜想的地方,可是,很多人回去之後卻發現,以前的家味不在了。不可否認,因為拆遷,很多人過上了更好的生活,可我們總在某個時候,心裡會懷念以前的生活,也許是一個人,也許是一件事,又或許隻是母親手下的一個馍馍。正如老張一樣,每個人都有願望,而你的願望又是什麼?我們總希望,有些東西能永遠留存,哪怕隻是在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