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書庫大全

文藝輕騎道發展

時間:2024-11-08 05:47:47

相聲是優秀的傳統文藝形式,它以口頭表演為主。是紮根民間,源于生活,深受廣大人民群衆歡迎的曲藝表演藝術形式。本文結合自身群衆文化工作經曆實例,探讨相聲創演如何在進一步“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造”。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藝術,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基層文藝工作者必須牢記總書記的囑托,肩負新時代群衆文化發展新使命,要在公共文化服務方面下真功夫,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讴歌黨、讴歌祖國、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實現新擔當、新作為,更好地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群衆文化是指人們在正常的職業和工作外,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的文化方式。其目的是滿足群衆自身對文化娛樂活動的精神生活需要,本質特征是群衆性、自娛性、傾向性和傳承性。它對廣大人民群衆具有重要的精神調節作用、宣傳教化作用、普及知識作用和團結凝聚作用。

相聲是“說”的藝術,屬于“以詞叙事”的說唱形式,有别于“以身代事”、進入角色的戲劇藝術。這種表演方式更容易密切演員和觀衆之間的關系,縮小舞台上下的距離。相聲在其發展過程中融合口技中的“雜學”、全堂八角鼓中的“鬥艮”、蓮花落中的“太平歌詞”和滑稽二黃中的诙諧表演等,形成了獨有的“說”“學”“逗”“唱”藝術特色。它的語言生動明快,诙諧風趣,通俗易懂,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為将這門藝術進一步發揚光大,新時代的相聲人演員特别是年輕一代的相聲傳承人更有責任和義務深入生活,不斷創新相聲形式,創作更多品位高、格調新、能激發大衆熱情的相聲作品,讓相聲更好地與群衆相生相長。

一、群衆文化為相聲傳承培養主力軍、後援團

1.群衆文化是相聲培養主力軍的有效方式

群衆文化是相聲傳承發展的沃土,從群衆文化中走出了大批相聲名家。如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季,在成為專業相聲演員之前,是新華書店華北發行所的一名賣書員。他是當時群衆文化活動中的活躍分子。每逢周末工會的聯歡活動,他不是唱京劇就是模拟醜角表演或說相聲,群衆文化活動給馬季的相聲表演提供了舞台。在1956年全國職工業餘曲藝調演中,他的相聲獲得了一等獎,得到了侯寶林、劉寶瑞等相聲大師的賞識。同年,22歲的馬季正式調入中央廣播說唱團,成為專業相聲演員。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楊振華在進入專業院團之前,曾是沈陽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隊的一名民警。他熱衷于群衆文化的各種演出,抓住一切機會表演相聲。一場場群衆文化活動鍛煉了他的相聲表演藝術,為其走上專業相聲之路打下了基礎。可以說,群衆文化是以馬季和楊振華為代表的許多相聲演員走上專業化道路的重要推手。

2.群衆文化為相聲培養後援團

群衆文化活動讓年輕一代成為相聲傳承的後援團。作為錦州市群衆藝術館的文藝工作者,下基層進行文化惠民演出是我們的本職工作。我們演出的節目有歌曲、舞蹈、京劇、評劇、小品、評書等,形式可謂豐富,但相聲很少。2013年錦州市群藝館正在為參加全國第十六屆“群星獎”比賽做準備,恰逢“毛澤東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50周年”,在專家老師和領導同志們的幫助下,我們經過數月潛心創作和刻苦排練的相聲《學雷鋒》問世了。我們的相聲跟随群衆文化的惠民演出進學校、進社區、進工廠、進農村、進軍營,足迹遍布錦州城鄉。在數十場演出實踐中,我們将相聲不斷調整、修改,反複打磨,作品得到了檢驗,表演技巧也得到了提升。随後,相聲《學雷鋒》闖入全國第十六屆“群星獎”曲藝門類複賽。這一成績堅定了我們學習、表演相聲的決心。

在一次群衆文化演出中,我們遇到了相聲名家楊振華。得知我們是業餘相聲演員時,他詢問我們:“你們的師父是誰啊?”我們則回答:“我們沒有師父”。楊振華說:“得有師父,相聲門講究傳承,早晚得拜。”從那以後,我們時常會向楊振華求教相聲方面的問題,請他幫我們修改新段子,楊振華從不藏私,耐心細緻地給我們“撥活”,使我們在相聲創演方面收獲頗豐。楊先生對我們進行嚴格考察之後,于2017年10月,正式收我們為徒,使我們有幸成為相聲“馮家門弟子”。楊振華說:“現在遼甯相聲不景氣,我收徒是想培養一批相聲人才,傳承相聲,讓他們扛起遼甯相聲的大旗!”作為年輕一代的群衆文藝工作者,我們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深感是群衆文化讓我們走上了相聲表演之路,讓我們成為相聲傳承的後援團。

3.群衆文化的輔導培訓讓相聲傳承“從娃娃抓起”。

在錦州市群衆藝術館開展的系列群衆文化活動中,有一個知名的文化惠民品牌活動“群星大課堂”,它成功入選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項目。僅在2017年,我們就開展公益性免費文化藝術培訓22期,共計208課時,培訓人次達1萬2千餘人次。這其中也包括專門針對孩子們開辦的少兒寒暑假相聲培訓班。孩子們對相聲表現出了濃厚興趣。我們的授課從講述相聲的曆史和教孩子們練習說繞口令開始。幾節課後,孩子們初步了解了相聲,也能背幾段繞口令,說幾段“貫口”。進而我們嘗試着讓孩子們學說少兒相聲小段,重點是模仿老師的表演,注意“捧哏”和“逗哏”之間的交流。有同學通過學習,表演的相聲《反正話》在“群星大課堂”的教學成果彙報演出中得到了認可。假期中我們能感受到學生們非常喜愛相聲這門傳統藝術。在課堂上,他們争先恐後上台,表演熱情極高;課後認真背台詞,和家長做練習。

二、群衆文化為相聲創作提供試驗田、檢測站

新時代文化樣式日益豐富,群衆欣賞習慣和審美情趣也在逐步發生變化。相聲要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豐富内容和表演手段勢在必行。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10月15日的文藝座談會上強調:“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詩文随世運,無日不趨新。”也就是說,新時代的相聲創作要行穩緻遠,關鍵是要體現中國精神。

1.群衆文化為相聲創作提供試驗田

老百姓喜歡什麼樣的相聲,如何創作出他們喜愛的相聲,是我們時刻研究的一個課題。侯寶林先生提出,要剔除傳統相聲中的糟粕,革除那些低級的、黃色的東西,提倡高雅的相聲,并創作演出了大量内容健康、格調高雅的相聲精品,使人領略到相聲那不可阻擋的魅力。我們遵循大師教誨,從2013年到2018年,我們通過走訪調研、演出檢驗、歸納總結,得出老百姓比較喜歡“與時俱進的創新型相聲”“富有新時代中國精神的創新型7相聲”的答案。我們創作的相聲《學雷鋒》《說唱十八大》《中國夢》《這裡太美啦》《十九大就是好》都屬于這一類型的相聲作品。特别是《說唱十八大》,在大量鮮活素材中反複篩選有意味、百姓關注度高的熱點話題,比如漲工資、房價上漲、大學生就業等話題,以小見大、見微知著,把普通人物命運與國家發展、時代精神緊密結合起來,從生活化、平民化的視角,說老百姓的事,叙老百姓的情,将十八大内容融入到相聲裡,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使普通百姓能更深入的了解、領會黨的方針政策,讓十八大精神入耳、入腦、入心,這個作品由因為豐富的内容被遼甯省文化廳選中,參加了2014年遼甯省“血脈相連心系百姓”文化惠民下基層全省巡演。而在相聲表演形式上我們也積極探索。我們的相聲在演員選擇上不拘于兩男搭檔,而是量材而行,有意識提升女相聲演員的出場率。而在現場表演中,也以觀衆體驗為目标,在楊振華的指導下,探索電吉他等樂器對豐富舞台效果的作用。事實證明有條件的選用應景樂器會使舞台表現更具活力,更富有時代氣息。

2.群衆文化為相聲創新提供檢測站

群衆文化演出、比賽為我們的相聲提供了檢測平台,通過演出,讓不同群體的觀衆對我們的相聲進行點評,從他們的反饋意見中,我們總結經驗,查找不足,反複修改,精心打磨,力争把我們的相聲打造成接地氣、弘揚主旋律的新時代創新相聲。如在2015年1月,的錦州市文化志願者“深入生活紮根人民”走進黑山縣胡家鎮惠民演出中,我們的相聲《中國夢》受到了當地村民的熱烈歡迎。演出結束後,電視台記者采訪了當地的一位大爺,老人興奮地說:“《中國夢》這段相聲說得好!他們說的就是咱老百姓的夢,國家富強了,老百姓兜裡才有錢,生活就越來越好呗,他們說的就是我的中國夢。”金獎銀獎都不如老百姓的褒獎。在群文活動中聽到人民群衆對我們相聲的中肯評價,驗證了我們的創作方向是正确的,是符合人民需求的;我們的創新方式百姓是接受和喜愛的;“與社會不斷根、與人民不斷情”的創作理念是毋庸置疑的。

三、相聲為群衆文化繁榮發展錦上添花

黨的十八大以來,群衆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和發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群衆文化生活更是豐富多彩,我們在持續加強對聲樂、舞蹈、京劇、評劇、小品等藝術門類的引導的前提下,持續探索相聲的發展路徑,使相聲為錦州群衆文化生活增添了一抹靓麗的色彩。但我們不能因此而裹足不前。楊振華教育我們說:“相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它紮根百姓,源于生活;相聲是短槍匕首,它可以刺向邪惡;相聲是時代贊歌,它要歌頌祖國,贊美當下人民的幸福生活。”我們年輕一代,作為群文戰線上的相聲從業者更是傳統文化相聲的保護者、傳承者、創新者,要在“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造”,要在群衆文化活動中用“說學逗唱”來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醜,“有人、有事、有情、有趣”地描繪國家新面貌、社會新氣象,講述各條戰線的人們追夢、築夢、圓夢的感人故事,唱響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旋律,進一步拉近相聲文化與群衆之間的距離,進而在進一步的文化傳承與創新中,讓相聲藝術與相聲文化“生機勃發”。

我們年輕一代要與時代同步,與人民群衆血肉相連,繼承創新相聲,為人民好好說相聲,說好相聲,發出相聲好聲音,傳遞社會正能量。

參考文獻:

[1]《相聲.評書.快闆寫作與表演》,春風文藝出版社,1982年。

[2]于群,馮守仁,《文化館(站)業務培訓指導綱要》,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3]《曲藝論集》長春市群衆藝術館編,吉林省出版局影印,1980年。

[4]《曲藝》,曲藝雜志社,2018年。

(責任編輯/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