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書庫大全

蘇州電視書場:新時代,探融“兩創”新體勢

時間:2024-11-08 06:16:54

“看蘇州”“文化名人談”“黃蕾直播秀”——互聯網+時代的一衆新寵,生機勃勃地把《蘇州電視書場》的評彈傳播繁衍放大,促生蘇州評彈“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新景象。

手機+網絡——21世紀人文傳媒體量巨大最為近身貼心的不二法寶,現身在《蘇州電視書場》旗下。大屏帶小屏,線上連線下,親和地歸攏在一起且又向那傳統化的電視傳媒迅猛推陳。

如果說,24年前《蘇州電視書場》開啟了順應發展大勢的可視化評彈傳播,将“電視與評彈”結成了“文化佳偶”,那麼,正當風華正茂的《蘇州電視書場》今天又适勢在孕育“文化佳偶”主體内的支系與分蘖。可以說,與互聯網和手機客戶端結緣的蘇州電視書場,已經把“電視書場,蘇式享受”的“文化芯片”一大批又一大批地随身嵌進目前擁有800萬天文數字的龐大受衆群體的身心。放眼蘇州評彈的“兩創”願景,這一大批受衆群既是“評彈現代化建設”可望借勢的新基數,同時也是培育新聽衆即實現評彈文化“傳統回歸”的新基礎。

近讀《曲藝》雜志刊載的姚萌兩篇文章:今年1期《融合新時空下的曲藝傳播初探——以<蘇州電視書場>為例探析廣電曲藝節目新發展路徑》(以下簡稱《傳播》),4期《平淡故事中的不平凡——略談<評彈人“平淡事”>一書》(以下簡稱《平淡》),深感這兩篇文章被萦繞在了“熟悉而又陌生的氣息”中,而它正映現着“評彈現代化建設中的傳統回歸”的“兩創”新語境。為此,筆者不妨循着這氣息,深入走心去盡一番“由表及裡、由情及思、由文及意”的閱曆。

蘇州電視書場――新時代:“兩創”語境之下有緻探尋的新氣息

習近平同志強調:堅定文化自信,必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在習近平“兩創”思想新語境下,正如姚萌《傳播》一文所說:蘇州評彈作為中華曲藝的優秀代表,“包含了大量家國情懷、揚善懲惡、扶危濟困、忠孝仁義、見義勇為等内容,體現了中國人的是非判斷和價值追求,承載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理念、傳統美德、人文精神。”

在《蘇州電視書場》新近的訪談中,中國曲協副主席、著名評彈藝術家盛小雲介紹:蘇州評彈保存着曲藝界最為完整的藝術表演體系,僅流派藝術唱腔就有24種之多。這樣寶貴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能不能說,這是“傳播語境”中,對于落實“兩創”思想的一份宣言。接着地氣,多見底氣。蘇州電視書場,這一顆中華曲藝界的常青樹更是瞄準“兩創”,通過傳播“有着旺盛生命力的評彈作品,來讴歌時代,造福人民。”

舊日祖國北地遼遠深沉那老歌裡的喟歎——“星星還是那顆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山也還是那座山梁”,看似“還是”揣着舊模樣。事實上,它早已把傳統文化欲求新變的情意蘊涵生生打進國人心懷。于是,它又在怎樣給南方的蘇州評彈留下對這種心懷釋放與革新的新路呢?

現代化——電視媒體,傳統文化——蘇州評彈,在1994年攜手走在了一起。邁步,向前。從此,蘇州評彈的那顆星星,那個月亮,那座山梁,被“現代化建設”的雲端高路簇擁着進入“傳統文化廣以傳播、怎得回歸”之天地。

24年。蘇州電視書場,圍繞評彈的“說噱彈唱演,理味趣細奇”,伴随時代變遷與媒體發展而探尋有緻地不斷傳播着評彈的文化自信,書寫“評彈現代化建設中的傳統回歸”之印記:

從先前的阙如發展到了此後的有路——事在人為,方能興業。姚萌說:“現在活躍在書壇的評彈中堅力量,如盛小雲、袁小良、高博文都是在《蘇州電視書場》開始他們的屏幕首秀”。

從告别“說唱一聲的老派時代”發展到了“評彈音像視聽并茂的傳播時代”——因為欄目定位于:“堅定文化自信,弘揚曲藝瑰寶,保護優質文化資源,為當代存經典、為後世留珍品。”

從隻有“空間實體和廣播形式的聽覺書場”發展到了“空中電視的‘看得見’書場”,從吸引固定受衆的特定範圍發展到了擁有800萬客戶的超大受衆群,從電視媒體曾經的“一家獨霸”發展到了媒體集群各方的互融為大,正應了人們所熟知的那句電視媒體廣告語——用事實說話。

“星星還是那顆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山也還是那座山梁”——不變的歌聲中,不停在變化的是時代。時代哲學不啻在昭示:一切“還是”終究在走向“不是”,變生“新的體勢”。

評彈在與時俱進,新時代怎肯刻舟求劍,傳播要跟上,新媒體豈能膠柱鼓瑟。

新時代《蘇州電視書場》正在探尋達緻“主媒體創造性轉化守成,融媒體創新性發展并進”的傳播态勢,既要使電視書場新老聽衆的收視率得以保障,而且,還要大力通過互聯網+時代所勃興的微博、微信、手機客戶端等多元化手段,擁有并發揮日益增長着的已經超過800萬之衆的融媒訪客潛在的傳播作用。由此電視媒體的強大融合性及其影響力,“以創新、活潑、互動的方式傳播主流價值和信息服務,産生了一系列具有廣泛傳播力的爆款内容”,精彩,喜人。

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新時代的極強音,必得呼叫深切的老歌潮發起新韻。

蘇州電視書場――新觀察:評彈傳播之中有機創制的“法術勢”

中國古哲謀算政治運作時,常常會講到三個字,那就是——法,術,勢。而“法術勢”這一組“政綱”用今天的話來“翻譯”:從哲學上說,要行包括“治國平天下”這等堂堂政治在内的人間大小事體,欲得所成功,則必離不開“法的規範,術的精探,勢的把控”。于此可見,法,應該指制度、内容、目的。術,即:專業、機制和手段。勢,就是大勢、地氣、開拓之所謂。

回到筆者的觀察視野——蘇州電視書場。倘認為,姚萌《傳播》一文,把《蘇州電視書場》來龍去脈、前事現狀、探索新舉,做了“簡括曆程的告白,高屋建瓴的俯瞰”,進而無疑是在寫新時代所應對的評彈傳媒之大法之大術之大勢,以及所取得的可觀成績。那麼,她寫的《平淡》,則是對于前文描述化、細節化、心緒化的補充和演進,同時也是對其邏輯外延的貫通交契。

而筆者所以說這兩篇文章交互生成了新鮮的“熟悉而又陌生的氣息”,其實,事出有因——不管是于事于理産生的新發現,還是于情于心細微的新觸動,即或是于想于思真切的新觀察,皆讓筆者留下這極其深刻的印象:作為中華文化的傳統載體,無論曲藝事業的興旺,抑或評彈藝術的發展,設若将其置諸“法的規範,術的精探,勢的把控”,那它們無一例外都是在驗證習近平“兩創”思想所揭示的哲學真谛:“因時而興,乘勢而變,随時代而行,與時代共頻共振。”

隻有認真貫徹習近平“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争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要求,才能夠有機創制,追奔“與時代共頻共振”的理想标杆。

回顧——蘇州電視書場——時空,跨越世紀,初心,總難忘記,使命,永遠牢記。

評價——蘇州電視書場——有一種驕傲叫做隻計耕耘,有一種晴好就是決心堅定。

24年,從來都不事渴慕輝煌耀眼的自己,24年,如今再蓦然回首口碑自鵲聲四起。

蘇州電視書場——正是用它那“天天弦索奏新聲,夜夜說噱陪知音”的精彩華瞻,送給蘇州評彈聽衆由衷的驕傲,評彈聽衆驕傲——他們驕傲有蘇州評彈生生不息的藝術流傳,帶給更多受衆群體莫大的晴好,受衆群體晴好——他們晴好于蘇州評彈辛勤傳播的文化自強。請看:

法“二為”,精準為民。聽:廣告語已然貼心——“評彈藝術的窗口,評彈知音的朋友”!蘇州電視書場——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為廣大評彈聽衆服務,在路上,進行時。

累計7000多期的評彈節目,繼承保留下了120多部長篇彈詞,47部長篇評話。而“評彈春晚”11年的藝術大餐,把“蘇州文化”“蘇式審美”傳播到千家萬戶。2017年該欄目市場份額9.83%,創下了近年新高。如姚萌《傳播》一文所說:“電視傳播的優勢在于直觀性強,集字、聲、像、色于一體,帶給觀衆較強的沖擊力和感染力,特别是它的傳播範圍進一步擴大”。精準為民,市民歡迎:老年固定受衆群如癡如醉其樂陶陶,一大批年輕人也開始關注喜愛其情迷迷。

這方面,筆者自有發言權。我的祖母帶着我從小就聽蘇州人民廣播電台“空中書場”的評彈節目。後來我成了書迷,祖母也漸老漸衰。而就在她生命盡頭的最後兩年,她對評彈藝術的熱愛,又有了新的寄托之所。那時祖母經常誇贊說:“我們蘇州老年人多麼有福氣,倷看夜裡隻要開開電視,電視就把‘評彈書場’開到我們眼睛面前”。祖母一生節省,無論怎麼勸,都不舍得去買彩色電視機,一直便隻是開着她那台12寸黑白電視看《蘇州電視書場》。到了1996年的初秋,生病不肯住院的祖母每晚還是要守着她的《蘇州電視書場》,累了睡着了,隻要醒過來,順口問出的第一句話一定是:電視書場阿結束了?至今每思及于此,筆者都會潸然淚下,不能自已。祖母住院彌留時,我實在應該把電視機和《蘇州電視書場》一起搬到她的病房裡。

術“雙百”,精華蘊涵。姚萌《平淡》一文,又轉由《評彈人“平淡事”》一書寫出蘇州電視書場實現“評彈夢”過程中那些精彩之極的内容。且不說,日常制作的辛苦煩累,平時不倦的堅持摸索,更慢論,會求突如其來的爆發走紅,存想一心向往的奢侈奇迹。精華蘊涵就在一顆評彈心、奮力“平淡事”:精華,來自點點滴滴心靈的積澱,蘊涵,起于孜孜矻矻術業的認真。

不妨随意拈出些節目制作的花絮來啧啧品味:評彈的家底多麼深厚,評彈的人才多麼高端,評彈的事業多麼可待。珠圓玉潤《珍珠塔》,百年傳唱放光彩。——目前已經擔任上海評彈團團長的高博文就是《珍珠塔》的藝術傳人。他“是陳希安、饒一塵、趙開生、薛惠君的‘四房合一子’”。這一般如數家珍,帶着诙諧,透出金貴。“以青春的名義向大師緻敬”——高博文,周慧,陸錦花,一班上海評彈團的金童玉女、紅台柱子,許多風光,相約彙聚,他們要到蘇州電視台拍攝18回《白蛇》經典“盆景書”,而排了長隊的鐵杆粉絲“觀摩團”,“10分鐘内就把200多張票一搶而光”。這一場紛至沓來,送進期盼,帶回驚豔。“愛江山更愛美人”,司馬偉演繹的多爾衮傳奇,曆史、戲說,故事、喜劇。他讓“太監叫馬健健、瞎起勁,老宮女叫阿香婆,多爾衮的兒子叫‘多頭喜’,甚至把豪格的福晉叫作‘迷露天’”——這有什麼呀?有,可有大發了。這一類評彈密碼,納藏玄機,實為趣笑,不是最資深的評彈聽衆就休想得知個中真情奧妙。

百花齊放,百家争鳴,固然首先離不開評彈演員“台上三刻鐘,台下十年功”的艱辛與升華,與此同時,電視與書場——這一體“恩愛如意,不願分離”的“文化佳偶”,之所以長期使評彈聽衆遠悅近來,又能讓各界人士回頭留駐,是因為這一體“文化佳偶”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道世紀性命題賦予評彈的光榮責任,同樣離不開多年來台前幕後、忙進忙出、不舍追夢在《蘇州電視書場》評彈傳播工地上那些創制者的名字和事迹:黃蕾,她的青春靓麗、文藝素質,就像一張天然的評彈名片;殷德泉,他的評彈儲備、豐富家底,标識電視書場的文化意蘊;姚萌,她的精準接力,編導細緻,加深評彈傳播的藝術三昧......

勢“兩創”,精彩紛呈。體勢、大勢,聲勢、氣勢,動勢、形勢。沒有勢的事業,不可能有滋有味,有矚有得。勢,根本就是舉事幹事成事的機遇。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由“二為”“雙百”不斷發展而來之“兩創”,這“兩創”自身就是對于“二為”“雙百”能動的深化。

多年前,一部精彩紛呈的中篇評彈《雷雨》,挾大家名著之天下傳奇,擅蘇州評彈之藝術精細,以說表洋洋賺得語驚四座,用彈唱聲聲教人耳目一新。有人說,這是蘇州評彈為它的當家花旦盛小雲所“量身定做”出來的最有勢派的“文化驚豔”。大制作必有大手筆,大風雅必須大造勢。——因此,《蘇州電視書場》與當地其他主流媒體一起“鞍前馬後,跟台随幕”,定時直播,專題訪談,海量花絮,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可謂極盡“轟炸式傳播”之能事。應該說,這就是在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優秀典型做足傳播效應。

以此,回顧總結,我們也可以發現:“兩創”新思想,不僅起到了對于推動文化實踐、堅定文化自信的理論指導作用,而且其本身就來自于對文化實踐與文化自信之“勢”的升華和堅持。

蘇州電視書場――新願景:“整舊”創新之間有序相融的新主旨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建設現代化強國”離不開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強大的文化自信。

明年,2019,将迎來偉大的“五四”新文化運動100周年。“五四”運動拉開了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史幕。這場以完成現代化建設為己任的民族文化變革洪流延續至今仍然沒有“收步”,現代化建設——勢将更其成為國人注目和關切的重大問題。而内中關涉到的“傳統回歸”話題便會随之凸顯它的時代精神和人文意蘊。中華曲藝的繁榮發展,既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題中之義,同時,又是民族文化自信迫切需要切實強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認為:躬逢千載盛世,文藝守土有責,“評彈現代化建設中的傳統回歸”這新的主旨應該引起業界十分的注意。

《曲藝》雜志自2014年第3期改版以來,其《特别策劃》欄目一直都在關注曲藝建設的現代化與傳統回歸問題。以現代化立場來觀察和塑構“曲藝新願景”,并且用它來指導傳統曲藝在其現代化進程中的新發展,這對于“評彈現代化建設中的傳統回歸”亦以構成俯瞰全景的指南。

習近平文藝“兩創”思想,立足于現代化強國建設中文化自信的民族理想,又深深地紮根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厚沃土,中華曲藝與之有着最為相通的文化血緣、最為切膚的“血親”關系,新時代向往“曲藝新願景”,密切關注和潛心促進中華曲藝“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個來自于曆史經驗和現實召喚的重要課題,必定大有可為、大有作為,相信也将會大有地位。

“星星還是那顆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山也還是那座山梁”,請别忘了這深沉的老歌,還在續唱涅槃的新調——“烏雞變成彩鳳凰”,滄海桑田,轉化為王,人類的審美,多麼有意味。

還是要回到——評彈現代化建設中的傳統回歸——這個主旨。對于這個主旨究竟應該怎樣實施和推進?而這個主旨在新時代“兩創”标杆下如何才能得到進一步的貫徹、深化、升華?

評彈的新願景新主旨:春江水暖鴨先知。去年6月,盛小雲就在《蘇州電視書場》的專題訪談節目中,明确提到長篇彈詞《啼笑因緣》的“整舊”工作正在深入進行。當時盛小雲的老師蔣雲仙也在訪談現場。而這位說活了傳統書目《啼笑因緣》的老一代評彈藝術家,一再表示:這部書有許多經典之處亟待做好“整舊”工作,才能進一步保留下去。可見,通過整舊、改造、轉化這一系列步驟來保護、弘揚傳統書目,激活其生命力,實質上就是在以“創造性轉化”為新的主旨落實其“傳統回歸”。今年4月,至今仍活躍在評彈演出一線的著名評話藝術家周明華發布新近将在《蘇州電視書場》推出“新評話”《伍子胥》。周明華探索了13年的新評活,圍繞“現代化建設”的新形态——補充、拓展、完善——有序相融傳統文化的内涵,已經對“吳文化曆史”作了評話形式的“創新性發展”,以增強新評話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也許用以上粗線條的表述來看待“兩創”思想的貫徹落實,難免會失之偏頗乃至顯得膚淺,可從中不難看出:“烏雞變成彩鳳凰”的有序相融——任重道遠。顯然,“兩創”新思想已經為評彈現代化建設中的傳統回歸提供了哲學思維的方法論,而隻有進入“兩創”思想的新軌道,才能為建立在中華曲藝文化自信基礎之上的“評彈新願景”優選落實方案與操作思路。

(責任編輯/杜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