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書庫大全

别具一格的傣族章哈

時間:2024-11-08 07:17:39

一、悠遠的曆史進程

“章哈”的漢語意為“會唱歌的人”或“歌手”,确切點說是指“會唱章哈的歌手”。章哈是傣族人民喜聞樂見、不可或缺的文化娛樂形式,也是傳承傣族曆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他被視為“芳香四溢的鮮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鹽巴”,在傣族人民生産、生活中無處不在。該曲種在老撾、緬甸、泰國等有撣族和與傣族語言相近的民族的國家也頗受歡迎。

章哈的曆史十分悠久,傣族民間流傳着這樣一句話:“有傣族就有傣歌,有傣歌就有章哈。”還流傳着“滴水成歌的傳說”、“章哈與嘎蘭多鳥的傳說”(“嘎蘭多鳥”是傣族民間傳說中一種“會唱歌的鳥”)、“建房唱歌的傳說”(即建房請章哈唱歌)……

早期的章哈演唱與一般民歌演唱并沒有多大區别。十五世紀上半葉,随着具有一定故事情節的演唱内容不斷增多,章哈的曲藝色彩逐漸增加,并在民間開始出現了半職業化的章哈演唱者。十五世紀中葉以後,傣族人民逐漸開始全民信教(小乘佛教)。男子在兒童時代都要到緬寺當和尚,在接受佛教知識的同時學習傣文及傣族文化,知曉了大量佛經故事并傳向社會。這些佛經故事從緬寺“貝葉經文”的教義傳授逐漸變成了章哈優美動聽的演唱。運用章哈演唱佛經故事,不但大大豐富了演唱曲目,也豐富了演唱中長篇故事内容的方法和技巧。與此同時,在政權、神權結合的封建領主社會,客觀上大量傳播了佛經内容的章哈倍受封建領主的重視。宮廷裡設有兼管章哈的大臣,章哈按其學識、演唱水平分成不同等級:對于高等級的章哈,可免除一些勞役、貢稅,可以從奴隸變為自由人;章哈演唱可以收取報酬,請章哈演唱須有一定的禮儀。在這種特殊環境下,章哈得以迅速發展。除演唱大量佛經故事外,還演唱了一大批取材于傣族人民勞動生活的唱本,最終促成了傣族500多部叙事長詩的形成,并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卓有成效的傣族作家、藝術家。

在章哈演唱的傳統曲目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叙事長詩中的《蘭嘎西賀》《吾沙麻羅》《召樹屯》《嘎龍》《葫蘆信》《松帕敏和嘎西娜》等大型唱本。這些唱本内容豐富、人物衆多、情節複雜、引人入勝。如《蘭嘎西賀》(意即“蘭嘎地方的十頭王”)展現了錯綜複雜、氣勢磅礴的戰争場景,歌頌了正義,贊美了堅貞的愛情,揭露了以“十頭王”為代表的殘暴勢力的罪惡和必然滅亡的命運。章哈不但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而且對研究傣族社會曆史、宗教狀況和進行民族文化交流都有重要的價值。

此外,還有一批具有社會功能,供人們在不同社會活動中演唱的曲目。如:《請神歌》、《禮貌歌》、《婚禮歌》、《賀新房歌》、《升和尚歌》(慶賀孩子進佛寺當和尚的歌)、《開天辟地歌》、《鳳凰情歌》等。這些曲目緊貼人民生活,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展現了章哈這一藝術形式在傣族人民生産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中國成立後,章哈得到進一步發展。西雙版納州文化局、文聯、民委分别或聯合組織了多次章哈培訓班、章哈演唱大賽、全州曲藝調演、展演以及研讨會,培養、湧現了馮曉飛、刀正明、岩溫等從事章哈創作、翻譯和理論研究的作者、專家,玉光、依旺囡等一批技藝精湛的歌手。其中,岩溫、玉光、依旺囡分别擔任了雲南省曲藝家協會第二、三、四屆副主席。依旺囡在章哈演唱方法和表演形式等方面作了大膽創新,吸取了一些科學的發聲方法,使歌聲更加圓潤動聽,将傳統的“手拿扇子半遮面”坐式、站立式演唱,改為手拿花扇、載歌載舞滿台轉的走唱式演唱,使之更加适應現實觀衆的欣賞要求。她創作、演唱的《祝酒歌》榮獲第二屆中國曲藝節“牡丹獎”;《今生今世永相愛》獲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曲藝展演一等獎和最佳表演獎。

二、獨特的語言表述

1、章哈用傣語演唱。西雙版納的傣族語言,有傣泐、傣雅、傣讷等分支,以傣泐為主。傣泐語有自己的文字,即傣泐文,是一種拼音文。這種文字記錄了大量的傣族小乘佛教經文、故事及傣族詩歌、章哈曲目,該文字刻寫在貝葉上,被稱為“貝葉文化”。它對章哈的創作、保存、傳播起了重要作用。

傣語有7個聲調,相同發聲,不同聲調,則表示不同含義,有些字母的不同聲調,其含義相隔甚遠。章哈唱詞的押韻方式很多,也很特别、考究。如:每一句的第一音節押韻;每一句的最後音節押韻;一句的第一音節與最後音節押韻;最後音節與句中某個音節押韻;各種押韻方式組合成的混合押韻等。這種押韻方式具有傣語唱詞特有的韻律美,它能“一環扣一環,十分流暢悅耳”。

正因為以上特點,加上後文将表述的音樂、唱腔等因素,章哈很難翻譯成漢語演唱。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章哈作品的漢文譯本,隻能了解到她的内容和章法,以及翻譯者所能保留到的其它特征、韻味,而她的音韻美、聲調美是感受不到的。

2、章哈唱詞的結構特點。章哈唱詞的結構較自由。每句唱詞的音節數(相當于漢語的字數)可多可少,沒有明确的限制;每個唱段的句數也無定數,一個短篇作品或一個長篇作品的一個章節由多少段組成也不受限制。如康朗英的《流沙河之歌》的第九章,就由兩個大段組成。其中,第一大段由一個10句和一個9句組成;第二大段則由一個45句的段落組成。但在中長篇作品中結構就與漢族和其他民族的中長篇作品接近了。

改革開放以來,章哈作品以短篇居多。其每句的音節數差别也在縮小,句子的數量與一般歌曲句數接近(也有較多句數的)。如著名章哈歌手依旺囡創作、演唱的《我的家鄉》,隻有10句:

“西雙版納我的家鄉,

到處是明媚的春光,

膠林滴翠把山崗鋪滿,

稻浪遍地四季飄香,

竹林裡蓋起新的竹樓,

藍天上孔雀自由飛翔。

西雙版納美麗的家鄉,

綠寶石一樣光芒四放,

各族兒女用勤勞的雙手,

把你建成人間天堂。”

這樣的唱詞形式在現在的章哈作品中(特别是漢譯文本中)較為普遍。

3、章哈常用比喻手法。在大量的章哈作品中,我們會經常看到,章哈歌手總是把一些人物、事件比喻成别的物件,使所要表現的内容更加鮮明、突出、生動。在這些比喻中,用得最多的,是章哈歌手把自己比喻成一種傳說中會唱歌的鳥——糯樂多,來“說明”自己的意願和演唱能力。如《松帕敏和嘎西娜》的“序歌”,在最後的結束語這樣唱道:

“勇敢的小夥子呵,

糯樂多的歌聲像行度的醇酒,

哪怕你隻飲一杯,

也能使你昏醉。

美麗的姑娘呵,

請你别傷心,

糯樂多熱情的舌頭,

會舔幹你辛酸的眼淚。”

這種比喻手法的運用,使故事講得更加形象、生動。

4、章哈常用拟人手法。即把大自然中的萬物當成人,賦予它們人的思維,人的感情。實際上是表現了章哈歌手自己,或該作品所要表現的思維、感情,目的是使其更加深刻、感人。如章哈歌手依旺囡創作、演唱的《離别歌》這樣唱道:

“現在啊,我要離開你們了,我的心呵,就像溪水即将離開山崖,

就像小狗離開老鼠告别貓一樣,

就像谷子離開谷倉像倉房告别一樣,

就像江水流過要告别石頭沙灘一樣,

就像水牛要離開洗過澡的泥塘一樣,

……

我很傷心地向你們告别,

……”

拟人法的使用,既反映了傣族人民的生活環境,也反映了傣族人民的思維和情感表達方式。

5、章哈特有的襯詞。章哈的唱詞中有不少襯詞。如:“喂喂諾”“呃”“喂”“水水”“召哎召”“宰哎宰”“南哎南”“嘿”等。這些襯詞有的用在前面,表示開始演唱,如“喂喂諾”;有的用在結尾,表示聽衆歡呼“好好!”,如“水水!”;有的表示呼喚之意,如“召哎召”“波哎波”。襯詞更多的還是語氣詞,起到增強氣氛、情感的作用。

三、委婉的音樂唱腔

1、依字行腔的旋律進行。章哈音樂的旋法,可算是“嚴格”的“依字行腔”。确切地說,是“嚴格”按照傣族語言的音節的聲調起伏變化行腔。傣語有7個聲調,其依字行腔的狀态要比漢語隻有4個聲調的行腔更為豐富。這種行腔的結果,使章哈音樂具有以下特點:一是音樂旋律緊貼語言聲調,使聽衆很容易聽清所唱内容;二是唱詞音節完,其音樂即完,音樂沒有明确的樂句長短,基本沒有漢族曲藝音樂那樣的拖腔;三是唱腔結束時其主音時值過短,影響了音樂的穩定性;四是由此形成的音樂旋律具有一定的吟唱性。正因為以上狀況,章哈的演唱不需要“譜曲”,有詞便能唱。如下曲:

西雙版納就像一朵花

作詞、演唱:岩公,記譜:曾安秀,漢字注音:刀正明

(唱詞漢譯:西雙版納就像一朵花,人們自由地播種和收獲。豐收的谷子滿倉屯,夫妻舂輾享用不完,家有這飄香的金谷,就像做了一場大夢。人們幸福地生産勞動,到處都是笑語歡聲。翻譯:刀正明)

從這個唱段我們可以看出:1、曲調旋律與唱詞聲調(傣語)關系緊密。體現了“依字行腔”的規律,且具有吟唱性。2、全曲由1、2、3、5、6五音組成,沒有變宮7和變徵4音,屬五聲音階。5、3、1三音用得最多,也顯得更重要,形成以1為主音的大三和弦,為1調式;但主音時值短,特别是全曲結束時隻有半拍,顯得不夠穩定(有的曲調甚至不結束在主音上,而靠伴奏樂器奏出主音,鑒于篇幅,不再例舉)。3、全曲的拖腔最長的也隻有2拍。4、全曲由2個樂段組成,各樂段的各樂句長短不一,沒有規律可循,但與唱詞長短一緻,說明詞完曲即完,音樂唱腔完全依賴于唱詞,缺乏自身的獨立性。5、作品隻有作詞、演唱、記譜,沒有作曲,間接說明“有詞便能唱,無需作曲”。

2、章哈音樂的分類及曲調。章哈音樂分為笓章哈調和玎章哈調兩類。笓章哈調即為用笓伴奏的章哈調。“笓”是用竹子制作、8個音孔、簧片發聲、形如笛子(但發聲原理不同)的單簧管類樂器。較長的笓聲音渾厚深沉,用于為男章哈伴奏;較短的笓聲音明亮清麗,用于為女章哈伴奏。玎章哈調即為用玎琴伴奏的章哈調。“玎”是用葫蘆或竹子作共鳴箱,箱底為一長錐支杆,形如闆胡,兩弦間距4度或5度的傣族傳統拉弦樂器。聲音纖細柔和,音量不大。

章哈的曲調有“啰嘿”、“哈森”、“翁保暖歡”、“山海蚌帥”、“浪木桑”……這些曲調分别具有不同的音素和色彩,适應不同内容、不同場景、不同情感的表達需要。如用風趣活潑的“啰嘿”調編唱的唱段《真好笑》:

真好笑

(曲中唱詞為漢字記錄傣語)

該唱段的唱詞意是:“好笑多來好笑多,沒錢财想娶老婆,親生兒女白送人,除非父母太傻多。”其語言滑稽,曲調也顯得風趣。因此,該曲調又名“逗人笑的歌”。又如用玎章哈調編唱的《見花如見哥》:

見花如見哥

(曲中唱詞為漢字記錄傣語)

該唱段的唱詞意是:“這朵花要是枯了,妹就沾口水,要是死了,妹就用酒滋潤,想到哥時,妹再拿出來欣賞。”其唱詞憂傷委婉,曲調也顯得深沉。這說明,章哈音樂雖然沒有像漢族曲藝那樣的曲牌、唱腔,但在長期演唱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相對固定的、表現不同情感、色彩的、相當于漢族曲藝曲牌的曲調。

3、委婉優美的音樂色彩。章哈音樂,如以上曲例所示,音域較窄,一般都在8度以内,沒有大的跳進;節奏上也較為平緩,既沒有铿锵有力的氣勢,也沒有冗長悠慢的拖腔。因此,音樂旋律平穩柔和,特别在演唱中長篇故事時,給人以娓娓道來之感。加之旋律進行緊貼語言聲調,使得這個生活在平壩和水邊的民族的音樂,顯得婉轉柔美。這是章哈音樂乃至整個傣族音樂的特有色彩。

四、傳統與現代并存的演唱形式

1、傳統的演唱形式。傳統的章哈演唱為坐唱式,一般在竹樓裡進行。聽衆圍坐在章哈周圍,有一人吹笓或拉玎琴伴奏。章哈用一把扇子遮面,在聽衆“水、水、水!”的歡呼聲中亮開喉嚨演唱。演唱分一人演唱和二人對唱兩種。二人對唱時具有比賽性,即雙方競賽,看誰唱得好。在演唱主要内容前,雙方要先唱一段“請神歌”,祈求“歌神”保佑自己順利演唱并勝過對方。再唱一段謙讓客套的“禮貌歌”,向參賽的對方表示敬意。然後才進入正題,唱本次演唱的主要内容。演唱的時間主要是重大節日和喜慶活動。如傣族新年(潑水節)、開門節、新房落成、婚禮、小孩滿月、孩子入寺當和尚、赕佛(敬佛、布施)等以及其它值得慶賀的活動。演唱地點除竹樓外,有時也在田邊地角、村寨空地進行。演唱使用笓或玎琴伴奏。伴奏方式一般跟腔走,有時也加花。特别是演唱者演唱較長的音或演唱結束時,伴奏者作些加花或顫音,以豐富演唱效果。

2、建國後及改革開放以來的演唱形式。除保留傳統方式演唱外,章哈常以文藝節目形式登台演出。從村寨、鄉鎮、縣、州乃至昆明、北京,都可看到他(她)們的身影。演唱方式多為站立式,手拿扇子,在笓或玎琴的伴奏下演唱。随着社會的發展,章哈的演唱又增加了走唱式。演唱者身穿豔麗的傣族服裝,手拿大花扇,邊舞邊唱。伴奏樂器除笓和玎琴外,增加了二胡、三弦、提琴、手風琴、電子琴等。1995年10月,由西雙版納州歌舞團的著名章哈歌手依旺囡演唱的《祝酒歌》,伴奏樂器為象腳鼓、铓鑼、镲。演唱者邊唱邊舞,伴奏者邊伴奏邊舞。演唱與伴奏之間相互對答,不時發出“水、水、水!”的歡呼聲,充滿了濃郁的傣族風味。與此同時,《祝酒歌》榮獲第二屆中國曲藝節“牡丹獎”。

(責任編輯/張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