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書庫大全

傳統二人轉藝術形态及發展淺析

時間:2024-11-08 07:18:09

如今,随着曆屆春晚的“露臉”,趙本山這個名字在全國已經家喻戶曉。“劉老根大舞台”也已然成為沈陽的标志性文化産業。外地賓朋到沈陽,都願意到劉老根大舞台去一睹“趙家班”風采。也許很少有人知道趙本山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二人轉遼甯地區的傳承人。他當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推動東北二人轉的繁榮發展順理成章,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邬丙安以及一些相關的專家及學者卻認為,趙本山的二人轉已非傳統二人轉,并稱劉老根大舞台演的不是二人轉,而是“二人秀”,這樣下去趙本山将有可能被取消傳承人資格。并且明确認為“劉老根大舞台”的繁榮與發展,也不意味着二人轉這個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取得了多大多輝煌的保護成果。邬丙安老師的一席話,引發了全社會對二人轉的熱議。2009年的《人民日報》《遼甯日報》等媒體也先後對二人轉的問題展開讨論。時至今日,這樣的讨論不絕于耳。當下,不僅是劉老根大舞台,社會上表演的二人轉幾乎都是邬丙安老師所說的“二人秀”。事實上人們普遍認為傳統二人轉應該和戲曲一樣,演員要分包趕角,從始到終都有大段唱詞的表演,這樣的二人轉才真正稱得上是正宗。現在社會上表演的二人轉根本不是二人轉,是“耍活寶”。在政府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認定的實際工作中,明确指出要求傳承時間超過100年。也就是說一百年前的二人轉才是我們要發掘和傳承的傳統二人轉。那100年前傳統二人轉究竟是什麼樣?當下表演的模式還是不是二人轉呢?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首先我們要弄清什麼是傳統二人轉。二人轉,形成于清康熙末年至嘉慶初年,發源于遼甯黑山與海城一代,是在東北大秧歌的基礎上吸收百戲雜藝演變而成,距今已有近300年曆史。據現有資料可證,早在清代雍正末年乾隆初年,遼西一帶,就已有“雙玩藝”藝人“孫大娘”(藝名)、王蹇師徒在廟會上獻藝。舊時的二人轉,别名很多,稱之為蹦蹦、雙玩藝的居多。1952年12月,原遼東省民間藝術彙演時,蹦蹦藝人要求改名,經過大家的讨論,最後将其定名為“二人轉”。這個名稱很快就在當時的東北普及。1953年4月,在北京舉行的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大會上,東北代表團以二人轉節目正式參加演出,從而二人轉這個名字首次得到全國文藝界的承認,并叫得越來越響。後來官方也逐漸認可了二人轉這個名稱。“民間文藝十套集成”中的曲藝卷也以二人轉的名稱做為曲種開條。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出二人轉這個名稱是大家集體讨論且政府給予認可的名稱,同時也解釋了二人轉為什麼不叫三人轉、四人轉的原因,因為它主要強調的還是兩個人的表演。舊時二人轉演員有自己的班社,每個班社由七到八人組成。表演場所多為“大車店”“秧歌會”“茶社”“屯場”“紅白喜事”等。主要表演形式為“一副架”,即一醜一旦兩個化彩妝的演員表演,俗稱“上裝”和“下裝”。清代後期,二人轉在演出形式上有所突破。藝人在大的場合,如集市、馬市、廟會上演出時覺得對口唱顯得單調,便臨時拉開場子唱,藝人分别扮演人物上場,由兩個人變成三人唱、四人唱,由不扮人物變成扮人物,形成了拉場戲,也叫拉場玩藝①。如在唱《馬前潑水》時上個趙石匠,唱《馮奎賣妻》時上個夏老三,唱《劈關西》時上個鄭屠。但拉場戲和一人表演的單出頭及民歌加伴舞的秧歌戲一樣,都是二人轉的分支。二人轉主要的表演方式還是兩個人,即一旦一醜的演唱。既然說,一旦一醜的表演的确是二人轉最初的原生态的表演形式,那麼當下“劉老根大舞台”等劇場表演的二人轉與傳統二人轉的表演方式是否一緻呢?許多人認為傳統二人轉的表演方式與戲劇的表演方式一樣,演員要有扮相,要有角色分配,兩個人上台開場就唱,這樣的二人轉才是真正的二人轉。其實不然,二人轉理論家李威把傳統二人轉表演總結為“四性六功”,“四性”為滑稽性、秧歌性、鼓書性、戲劇性。“六功”為歌唱、扮演、說口、使相、舞蹈、絕技,二人轉演員通過這四性六功在台上用講故事、說笑話、演人物、跳舞蹈、學戲曲、裝動物和耍雜技等方式來取悅觀衆。二人轉演員藝訣稱:“下裝逗,上裝俏,下裝圍着上裝鬧。”“上裝是棵菜,全靠下裝賣。”“醜逗旦浪,各不一樣。”這些是對二人轉表演的最好總結。傳統二人轉兩個人表演的人物并不固定,是以轉換身形來表演多個人物②二人轉本身強調的就是是二人演戲,藝多人少;二人多角,以少勝多。藝人稱“千軍萬馬,全憑咱倆”,一人演多角,人不分神分。叙事兼代言,虛虛實實,真真假假。這是絕妙的③。再者,傳統二人轉強調表演“跳入跳出,分包趕角”,演員一轉身就變一個人物,而戲劇是“現身中說法”。如《密建遊宮》中形容吳香女如何美,《藍橋》中描寫周玉景怎樣醜,全靠優美誇張的唱詞④。也就是說傳統二人轉是在“戲外”演,戲劇是在“戲裡”唱。

二人轉《人民的好車站》二人轉《請東家》

這樣大家就不難看出,“劉老根大舞台”等一些二人轉演出場所表演的二人轉的的确确屬于傳統二人轉範疇。現在的二人轉演員也運用了傳統二人轉“四性六功”的表演方法,如說口像男女相聲,說數來寶,還有耍扇子、轉手絹、打快闆、使手玉子等絕活。現在的二人轉藝人也多才多藝,吸取了東西方藝術精華,見啥演啥。如雜技武術、戲曲鼓書、舞蹈聲樂,甚至還變戲法、跳大神、模仿皮影影人的動作等等。如:二人轉演員“小沈陽”表演的“扒墳圈子”就是典型的二人轉說口。二人轉演員王小虎表演時的模仿明星演唱既是演人物,又是唱歌曲。二人轉演員孫麗榮表演時走路的樣子學的是皮影戲裡的“影人”。二人轉演員王金龍學大猩猩是學動物等等。當然,我們要看到在傳統二人轉的傳承和發展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需要及時改進。如一些二人轉旦角演員穿着比基尼、透視裝上場表演,這明顯有悖于二人轉藝術審美。我們說,二人轉順應時代潮流,穿着現代服裝演出沒有問題,但穿着薄、露、透的服裝表演,這不僅對二人轉演員本身和觀衆不尊重,對二人轉這門藝術來說更是一種亵渎。某些二人轉劇場為了盈利,演出一些低俗、黃色的說口來取悅觀衆。說口是二人轉表演的重要内容和手段,髒口并不能等同說口,真正的二人轉藝人應當嚴格要求自己不說髒口。還有一些二人轉演員,在演出中對觀衆擠眉弄眼、扭捏作态,表演不堪入目,這也絕對不是真正的二人轉表演,那些肮髒、醜陋、輕薄、庸俗的表演不是藝術,觀衆看了也不舒服。不管怎麼說,二人轉傳承傳統、與時俱進是好事,二人轉演員應該繼承傳統二人轉的表演技巧,去粗取精,去僞存真,同時,也應取各門類藝術為我所用,迎合觀衆欣賞口味,适應文化市場需求。使傳統二人轉得到真正的、健康的發展,使二人轉節目更加純潔、精美,更加高雅,這才是當下我們表演和研究二人轉藝術的同志應該注重的問題。注釋:①轉自:《中國曲藝志·遼甯卷》第54頁

②轉自:2009年9月《遼海記憶》李威《原生态二人轉到底什麼樣》③轉自:2009年9月《遼海記憶》李威《原生态二人轉到底什麼樣》④轉自:2009年11月《遼海記憶》耿瑛《二人轉現狀與藝術傳承》(作者單位:遼甯省藝術研究所)(責任編輯/杜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