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大漠 精琢匠心
時間:2024-11-08 11:57:30
以彩塑和壁畫聞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是彌足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産,她完好地保存了延續千年的石窟佛教藝術,是絲綢之路重要節點上多元文明交融荟萃的文化寶庫。元明以降數百年來,随着絲綢之路的衰落沉寂和嘉峪關的封閉,莫高窟長期處于無人管理的境地,遭受了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嚴重破壞,光輝的藝術豐碑黯然失色,大量的重要文物面臨着毀滅。為了保護瀕危的敦煌寶藏,20世紀40年代初,在一批著名專家學者的積極倡導和奔走疾呼之下,國民政府成立了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開啟了莫高石窟保護的曆史。
一七十馀年保護曆程
20世紀40年代初,以常書鴻為代表的第一代莫高人,為了敦煌石窟的保護,毅然放棄了大城市優厚的待遇和便利的生活條件,創建了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如何緩解或消除崖體坍塌對石窟造成毀滅性破壞隐患,是擺在這些藝術家面前最大的難題。他們克服重重困難,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通過進行石窟調查,修築圍牆,清理洞窟積沙,搶救瀕臨毀壞的壁畫、彩塑等探索性保護實踐,奠定了敦煌文物保護的基業。
新中國成立之後,在國家的高度重視下,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先後多次派考古、古建築保護以及工程地質等方面的專家團奔赴敦煌考察,在他們的指導和幫助下,敦煌文物研究所陸續開展了維修洞窟窟檐、加固倒塌塑像、修複露天壁畫、加固空鼓破損壁畫邊沿等多項工作(圖1-圖3)。通過開展這些原本與藝術家無關的保護工作,使得他們不但自己成為莫高窟保護的“工匠”,而且意識到培養具有先進保護理念與技術的“工匠”對于莫高窟保護的重要性。正是這一時期的發展,第一代莫高人将石窟保護提到了所有工作的首要地位,并極為重視保護人才的培養、保護技術的延續與工藝的傳承。
圖11966年,李雲鶴在加固莫高窟第55窟倒塌菩薩像(祁铎攝)
圖21963年,敦煌文物研究所保護人員在莫高窟第130窟修複即将脫落的壁畫20世紀六七十年代,敦煌莫高窟實施了保護史上最重要工程之一——莫高窟崖體加固工程。經過文物保護專家和岩土工程專家反複讨論和多次試驗,采用“支”“頂”“擋”“刷”的加固措施,并創造性地将擋牆表面複舊為砂礫岩的模樣,不僅解決了洞窟圍岩的穩定性問題,而且從材質和感官上與崖體的岩石結構和形貌保持一緻。在崖體加固過程中,專家們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他們把文物保護理念不斷地給岩土加固工程專家灌輸,使得岩土加固工程專家很好地理解了文物保護的一些原則和理念,這是加固工程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這一階段,莫高窟保護工匠的培養已經初顯成效,具有一定保護理念和較強動手能力的專業隊伍正在形成。正是這支隊伍,搶救了大量行将剝落的壁畫,開展了清洗煙熏壁畫、搬遷重層壁畫的探索與實踐。
20世紀80年代以來,敦煌研究院通過開展國際合作,将國際上的科學保護理念、先進分析檢測技術、科學的保護程序引入到石窟的保護中。通過長期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東京文化财研究所等機構合作,共同開展石窟環境監測、風沙防治、病害壁畫機理研究、保護修複技術研發等方面的研究探索,也使敦煌石窟的保護修複人員從主要依靠保護修複技能與經驗,向懂得借助科學手段來全面提升保護修複效果的“超級工匠”發展。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敦煌研究院的合作夥伴擴展到美國、日本、澳大利亞、英國、港台地區及國内諸多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通過學術交流、合作研究,使敦煌石窟的保護工作從看守階段、搶險加固階段逐步進入到科學保護的新階段,形成了一整套科學的壁畫和土遺址保護程序、技術和工藝,培養了一支既能開展科學研究又具有超強動手能力的壁畫保護專業人才隊伍。保護隊伍通過開展保護修複實踐來發現保護中存在的問題,進而組織科研攻關解決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和修複效果的評價,進一步提升保護修複技能和水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經打造出“國家古代壁畫和土遺址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古代壁畫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和“甘肅省古代壁畫與土遺址保護重點實驗室”等國家和省部級高水平研究與保護實踐平台,發展成為國内一流的壁畫和土遺址保護研究機構,在做好敦煌石窟保護的同時,也為西北乃至全國許多地方的壁畫和土遺址的保護服務。
圖31979年,敦煌文物研究所保護人員在維護莫高窟第431窟木質窟檐
圖4敦煌研究院和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合作修複莫高窟第85窟壁畫(孫志軍攝)二敬畏文物慎思笃行
正如前文所述,保護莫高窟最早的前輩們,大都是從事繪畫、雕塑方面的藝術家,而非文物保護專家。但研究所成立之初,面對破敗凋敝的石窟,以及岌岌可危的壁畫,他們意識到保護文物是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務。當時國内還沒有形成明晰的保護理念,而常書鴻等藝術家們從一開始在莫高窟的保護問題上,就确立了原狀保護的原則,這與西方的文物保護理念并無二緻,之後的修繕工作都是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進行的。60年代,建築專家梁思成先生對莫高窟加固工程提出“有若無,實若虛,大智若愚”的設計理念。為了落實這一理念,勘察、設計、施工方面的技術人員與文物專家們進行了艱苦的探索甚至激烈的争論,其用心之深,為我們今天的保護研究與實踐人員所感佩。在随後的保護實踐中,無論是對莫高窟崖體加固,還是風沙治理的探索;無論是對洞窟賦存環境的改變,還是對壁畫修複材料的選用,都是經過嚴密謹慎的研究論證再付諸實踐,盡可能符合“不改變文物原貌,最小幹預文物本體”的原則。
圖5敦煌研究院經過長期研究與實踐,已經構建了一套科學的石窟壁畫保護修複程序現在,莫高窟已經向精細化保護管理的方向邁進。在法律層面,嚴格遵循國際《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産公約》《國際古迹保護與修複憲章》《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國古迹保護準則》等法律法規,并遵照這些法律法規起草制訂了《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敦煌莫高窟保護規劃總體規劃(20062025)》,《條例》和《規劃》為莫高窟保護工作提供了指導和依據;在研究層面,通過從事環境、地質、物理、化學、生物、修複等不同領域的專業保護隊伍通力協作,對石窟賦存環境、壁畫材料與制作工藝、病害機理、修複材料與工藝、保護效果評估等方面的長期刻苦鑽研,在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對石窟文物影響與作用機制、監測預警體系構建、壁畫制作材料與工藝的科學認知、病害成因分析、修複技術研發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在實現了搶救性保護向預防性保護轉變的同時,不斷地提升莫高窟的預防性保護水平;在保護修複實踐方面,通過幾代既懂技術又有娴熟修複技藝的保護人員不斷努力,不斷發揮工匠精神,已經構建了一套科學的石窟壁畫保護修複程序,形成了一套包括起甲壁畫保護修複技術、空鼓壁畫保護修複技術、酥堿壁畫保護修複技術在内的古代壁畫成套保護修複技術。通過大量培養娴熟掌握這些技術的修複人員,不但将這些技術成功應用于敦煌石窟壁畫保護修複,而且全面推廣到全國古代壁畫的保護與修複中。
如今,每年數以萬計的觀衆到莫高窟遊曆參觀,目睹到的是莫高窟的千年真容,感受到的是原始古樸的景緻景觀,這正是莫高窟幾代人數十年精心呵護的結果。如果不是對古代文化藝術的摯愛和對國家文化瑰寶的敬畏,沒有嚴謹認真的科研态度,用心工作的工匠精神,是難以做到如此程度的。圖61957年,捷克專家戈爾在莫高窟第474窟修複壁畫三學習、創新,永無止境
敦煌研究院初創基業是在風雨如晦的抗戰時期,限于當時所處的國際環境,以及國内還沒有成功的石窟文物保護經驗可以借鑒,一切都是從零開始,也沒有文物保護科技專業人員,大家都是邊幹邊學,自己探索适合石窟文物的保護方法,慢慢總結應對各種問題的經驗與教訓。
比如,20世紀四五十年代,為了阻擋風沙肆虐對洞窟的危害,莫高窟人決定修築擋沙圍牆,開挖阻沙溝。但是莫高窟在鳴沙山腳下,這裡滿是黃沙,缺少築牆的土,常先生他們就向當地老百姓請教學習,利用沙土加堿水夯實的方式,修築了擋沙圍牆。
50年代,捷克專家戈爾受國家文化部邀請來到敦煌開展壁畫修複試驗,當時莫高窟人第一次接觸通過針管注射方式修複起甲壁畫,而捷克專家對修複材料和技藝嚴格保密。當戈爾離開後,敦煌保護方面的工作人員就通過不斷探索,改進了戈爾的針管注射方法,使其更适宜修複莫高窟壁畫,并與北京的專家合作,反複試驗,自己探索篩選修複材料,嘗試性地對一些嚴重起甲的壁畫進行了修複,又通過後來的科學研究,說明了這些修複材料的可行性與耐久性。到了80年代,敦煌研究院開啟了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日本東京文化财研究所的國際合作之路,敦煌文物保護修複人員更是求知若渴,自覺學習國外先進理念、不斷提升保護修複技能,通過對保護材料與保護工藝的科學化,全面提升保護修複能力。正是不斷努力學習先進技術,借助科技手段,傳承工匠精神,培養和造就了一支素質過硬、技術過硬的國内一流壁畫保護修複隊伍。
圖7敦煌研究院和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的保護人員在給莫高窟第85窟頂部空鼓壁畫注射粘合劑
圖82004年,樊錦詩院長指導青年人研究工作(張偉文攝)但再好的保護方法也阻止不了千年文物的自然衰老、褪化。80年代末,當莫高窟人得知計算機技術後,就大膽提出利用數字技術保存敦煌文物信息,實現敦煌石窟藝術的永久保存、永續利用。這也開了國内數字技術與文化遺産保護結合之先河。通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敦煌研究院的“數字敦煌”項目,高保真采集、處理、存儲石窟文物信息,實現了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與此同時還将“數字敦煌”的成果應用制作了完整再現敦煌石窟經典内容的球幕電影,遊客可以在影院身臨其境欣賞敦煌藝術之美,同時也通過數字打印、3D打印、動漫等技術手段讓敦煌石窟藝術走出洞窟,走近大衆。“數字敦煌”成果也被廣泛應用到了考古學、美術學等研究領域。
正是長久保持這樣求知若渴、虛心若愚的學習精神和吐故納新、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使身處大漠的敦煌研究院,在文物保護技術、方法、理念、工藝方面都走在國内前列,多項科研成果填補了國内相關領域的空白。
圖984歲高齡的文物保護專家李雲鶴先生今天依然在文物修複現場工作(李波攝)
四潛心大漠一生堅守
敦煌莫高窟地處西北邊陲,環境惡劣,條件艱苦,但敦煌文物保護專家都是長期紮根大漠,緻力于這一事業。與文物保護人員一道在大漠深處執着奉獻的還有敦煌學相關領域研究學者,從事敦煌壁畫、塑像臨摹、創新的藝術家等等,他們數十年孜孜以求,研究、挖掘、傳承敦煌藝術的價值精髓,也是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釋和解讀。老專家的執着與熱愛,對一代又一代莫高人的言傳身教和耳濡目染,使得所有莫高人都深刻認識到這份遺産的珍貴價值,願意傾其所能去保護和呵護這份遺産,不遺馀力去延續她的壽命。正是這份珍視遺産、熱愛藝術的情懷,促使莫高人将畢生心血奉獻給敦煌文物保護事業。早期從事敦煌文物保護工作的前輩如孫儒僩先生、李雲鶴先生、窦占彪先生等,他們沒有接受過正規高等教育,但憑着對敦煌保護事業的熱愛,在實踐中不斷學習,苦心孤詣,孜孜鑽研保護修複方法和技藝。現在他們中有的已經作古,在世的也已逾朝枚之年、耄耋之年,但始終未離開這一戰線,八十多高齡的李雲鶴先生至今還在一線從事文物保護工作。為了延續和傳承他們積澱的專業技能與實踐經驗,他們帶領、鼓勵更多年輕人員從事這一工作,并将自己的經驗、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後學,而這種老工匠般的“傳、幫、帶”模式,在敦煌研究院多少年來從未間斷。
文物保護是一項專業性、技術性很強的工作,面臨的挑戰和困難都很大,因此,做好保護工作絕非易事。但莫高人長期堅守大漠,在保護的道路上勇于擔當、探索奮進、精益求精,傳承和發揚工匠精神,精心守護國寶,不僅讓我們這代人,而且讓子孫後代都能欣賞到博大精深的敦煌藝術,使莫高窟光芒永恒。
(作者單位:敦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