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縷針黹細,工匠薪火傳
時間:2024-11-08 11:58:00
撰文/殷安妮源自民間、源于生活的中國刺繡藝術,經幾千年的傳承發展,從生活中得到升華,成為璀璨的藝術明珠。刺繡畫藝術品,就是以繪畫為稿本,以針黹、缣帛為繡材的藝術再創作,在其傳承和發展過程中,無數繡娘、繡郎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于絲縷針黹間傳達着繪畫作者的創作理念和作品神韻,彰顯着絲質特有的天然光澤和柔美,賦予作品翰墨所不能及的風采,使之發展為更具觀賞性的中華藝術瑰寶。中國當代的刺繡畫較之曆代,無論是題材、技法、色彩,還是針黹、缣帛,傳承中有創新,循古中有發展。近幾十年,各繡種在繡材的拓展、泛取,針法的借鑒、相融,題材的繼承、創新等方面,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問世,尤其是雙面繡和雙面全異繡作品,更是給刺繡藝術增添了不可思議的感染力。各繡種發展出的地域特色突出的分支層出不窮,或如攝影作品般寫實,或如西方油畫般立體,或去工筆描摹而寫意揮灑,或新創針法而特立獨行,或人物正反面和諧自然,或動物雙面全異了無針迹,或姿态嬌憨、婀娜,或設色古雅、柔美,可謂争奇鬥豔,美不勝收。一傳統刺繡技法彰顯工匠精神平繡是最傳統的刺繡技法,也是最考驗刺繡功夫的基礎技法。近幾十年來,蘇繡講究的“平、齊、光、亮”已被刺繡界廣為認同和追求,成為衡量傳統針法技藝高低的基本尺度。各繡種最初習繡都要從學習平繡技法入手,而真正繡好一幅平繡作品并非易事,能成為經典的作品可謂鳳毛麟角,這不僅因為此種技藝用針黹書寫了刺繡藝術史,更是因為它承擔着傳承工匠精神的曆史重任。本色素綢地墨色繡《刺繡工藝流程圖》挂屏,原稿是書畫家費新我在1956年觀摩考察蘇州刺繡研究所後的工筆寫生之作,作品襲唐代畫家吳道子遺風,構圖簡捷明快,線條疏朗流暢,将蘇州刺繡研究所當年二十四名蘇繡藝人的不同形象、工作情形,創作中專注、求精、無我的狀态,栩栩如生地分段描繪于長卷上,用筆墨詳細描繪、解讀了蘇州刺繡工藝上梆、施繡、細對畫稿、切磋指導、下梆、欣賞成品的全部流程。這幅畫作1997年由畫家之子費之雄觀摩并書寫題跋,叙述了作品的成畫過程,并親自将畫稿描摹在底料上,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幀父子共同完成刺繡畫稿、題跋的作品,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文霞工作室将畫稿、題跋一并繡制。繡品用蘇繡特有的藝術語言,細膩表現原作“單線勾勒,富有質感”的藝術特色,以蘇繡平繡針法,把鐵線遊絲的筆法繡得流暢而不同凡響,作品雖無五彩絢爛,也無暈染揮灑,隻用墨色絲線,但線條極其均勻流暢,疏朗明快,層次清晰,立體感強,針法隻有滾針、平針、接針等傳統針法,簡捷細膩若詩文隽永,變幻娴熟似行雲流水,作品從内容到工藝完美體現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成為一幅細膩的刺繡藝術寫真圖,史料價值不可小觑。其他繡種的平繡精品也以其不同的特點展示着魅力。如陳水琴創作的杭繡白色素紗雙面繡《北京白犬》台屏,運用創新的交叉套針針法繡制犬毛,擘絲細過發絲,運針講究紋理,将傳統題材繡出了新意境,成為傳承江南閨閣細繡技法的傑出代表。本色緞地彩繡《九如圖》挂屏則采用蜀繡的傳統技法施針、設色,靈活運用蓋針、點針、沙針、覆蓋針等,使鯉魚在水中的遠近、深淺層次分明,虛實得當,遊弋靈活怡然、栩栩如生,作者郝淑萍因此榮獲“亞洲及太平洋地區手工藝(刺繡)大師”稱号。這些作品不僅帶給人藝術的享受,更給後人展示了刺繡藝術巧奪天工的魅力,将女紅針黹薪火相傳,為刺繡藝術史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二亂針繡融彙描摹中西繪畫“亂針繡”源于我國著名美術教育家呂鳳子先生和其學生楊守玉先生創作的“正則繡”。正則繡完美地體現了鳳先生融彙中西的美術教育思想,并由鳳先生命名。它用針黹表達中西融彙的繪畫思想,以針代筆,色絲為彩,由看似雜亂無章其實井然有序的針黹直線交錯,構繪出世間人物、景物、靜物、動物等,因此又名“亂針繡”。亂針繡作品突出了立體感,達到了傳統平繡難以達到的境界,是中國刺繡創新和發展的新裡程碑。幾十年來,正則繡傳承和發展出了大亂針、細亂針、虛實亂針等藝術形式,在各個繡種都有運用和發展,但“出針入畫,不離其宗”,幾代人以兢兢業業的工匠精神傳承着鳳先生、楊先生“善繡者必善繪”的創作基礎,使亂針繡成為中國刺繡不可小觑的藝術品種。
圖1本色素綢地墨色繡《刺繡工藝流程圖》挂屏圖2白色素紗雙面繡《北京白犬》台屏圖3本色緞地彩繡《九如圖》挂屏
本色素紡絲綢地亂針繡《山裡的孩子》挂屏題材是呂鳳子先生嫡孫呂存的作品。從繪畫的審美取向到亂針繡的刺繡技法,都傳承了祖輩的藝術精髓,以簡捷的針黹、準确的色調表現了畫面空間的深度、光線的強度。青黛的遠山被薄雲籠罩,與雲的色彩相融和,朦胧深遠,近處的山巒色彩豐富,色調冷暖交替,厚重而有層次。作者用線條立體地表現了山間靜谧的氛圍,使人仿佛聽到河濱潺潺的水聲,感覺到和煦濕潤的微風;較平緩的線條表現一泓溪水,是前、後景的銜接,巧妙準确地把握了從山間的青綠到河邊的偏黃灰的色彩的過渡,使色彩具有強烈的層次感。
圖4本色素紡絲綢地亂針繡《山裡的孩子》挂屏圖5深色綢地彩繡《白鹭芭蕾》圖挂屏
作者用針黹對近景的鵝卵石、玩耍的女孩、飛奔而來的小狗進行了精心的“雕琢”,既表現出個體滄桑的質感,也表現出畫面整體的自然,針黹在無序中表現得寫實、和諧。全幅作品雖用針不多,但結構到位,強調了形、體結構在造型中的重要性,全面展示了作者陽光又不失含蓄、寫實中蘊含雅緻的審美取向,以及敏銳的藝術觀察力,也展示了作者成熟、深厚的繪畫寫實能力和刺繡藝術修養,是近年來不可多得的亂針繡藝術佳作。深色綢地彩繡《白鹭芭蕾圖》挂屏設計刺繡均出自廣繡藝術家陳少芳之手。采用廣繡傳統針法刺繡白鹭,擘絲細若蚊睫,針腳細密,虛實得當,“流水路”和“起鱗霁彩”的針法使羽毛絲理清晰,層次分明,絲質的自然光澤将白鹭羽毛表現得質感飽滿,立體寫實,和順不失自然華麗,白鹭的眼睛清澈晶瑩,水靈透亮,目随人移,栩栩如生。以細亂針鋪底為背景,烘托出白鹭的俊美舞姿和高貴氣質,是廣繡傳統針法和亂針繡技法完美結合的巅峰之作。
圖6本色素紗雙面精微彩繡《織錦圖》台屏
圖7本色素紗雙面精微彩繡《百壽圖》台屏
三細巧絕倫的精微繡精微繡源于蘇繡,是江南閨閣繡最為精緻的品種。精微繡繼承了蘇繡的平、齊、光、亮,也融彙了顧繡的細膩寫實。特别是它的按比例縮微更是精彩,寸人豆馬眉目傳情,織錦花樓章法有序,令人歎為觀止。本色素紗雙面精微彩繡《織錦圖》台屏、本色素紗雙面精微彩繡《百壽圖》台屏的畫稿為畫家顧青蛟創作,将中國傳統織錦工藝的全過程繪制于僅盈二尺馀的宣紙之上,從缫絲、染色、紡紗、整經、裝緯、挑花結本,到織造、驗收、交易,整幅畫面對每一道工序都進行了合理安排,層次分明,構圖嚴謹,疏朗有緻,織錦花樓等機械設備繪制得立體寫實,既巧妙地保留了中國傳統繪畫中界畫的韻味,又突破性地融入西方繪畫的透視技法,使令人眼花缭亂的花樓繁而不亂,層次感突出。而本色素紗雙面精微彩繡《百壽圖》台屏則在僅有掌心大小的壽星袈裟上描繪了108個壽字,虛實相映,錯落有緻,可謂精妙至極。這兩幅作品均由已故中國刺繡藝術大師吳鳴文親自上稿于缣帛,精心繡制,在追摹原作神韻的基礎上,用針黹對畫作進行了再創作,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比如設色,作者拿到的本色素紗雙面精微彩繡《織錦圖》台屏稿本是原作遺失後僅存的白描稿,吳先生根據對畫作的理解,将花樓、人物着裝等均設計得古雅素淨,而畫面中心衆人欣賞的雲錦則點到主題,使畫面色彩層次提升。再如人物,因男女、工種、階層的不同用其衣飾不同來表現,男人樸素,女人雅緻,而貌似買家的男子則身着織錦華裳,一派富商大賈的氣派,使觀賞者能夠很自然地讀懂作者描繪的故事。本色素紗雙面精微彩繡《百壽圖》台屏是作者盛年創作的精心之作,伴随作者數十年。作品以薄如蟬翼的真絲平紋絹為底料,用細如毫毛的特制毫針引七彩絲線繡制,擘絲最細處達到了普通繡線的八十分之一,繡線之細,幾乎非肉眼可見!以四十倍放大鏡觀之,袈裟上刺繡的文字筆畫清晰細膩,抑揚頓挫無一苟且,壽星形神兼備,針黹所至,眉目傳情,全面彰顯了作者深厚的刺繡藝術功力、較高的文化修養和繪畫藝術底蘊。作品由作者殚精竭慮三個寒暑完成,是迄今為止非常鮮見的精微人物繡像。作者創作後期,已身染沉疴,但對精微繡藝術的摯愛使其仍抱病事繡,每日針黹不釋于手,表現出“工”的殚精竭慮、孜孜追求,“匠”的匠心獨到、心靈手巧。本色素紗雙面精微彩繡《織錦圖》台屏曾因畫稿參展遺失成為畫家的遺憾,然刺繡作者的再創作使其重獲新生,并成為舉世唯一描繪織錦工藝全程的精微繡珍品。本色素紗雙面精微彩繡《百壽圖》台屏是雙面精微刺繡人物的代表作,堪稱精微繡藝術絕佳之作,真正達到了繡線細若蚊睫、針腳精若蟻步的雙面精微繡境界。吳鳴文的精微繡藝術體現出傳統工匠精神的精髓,她為人淨、靜、精的風格,成就了其藝術的輝煌。其淨者,謂其“心淨”,與世無争,善良賢惠,與針黹為伴幾十載,染沉疴仍不釋手,傾注滿懷情感,毫無異想雜念。靜者,言其“心态”,不為世事繁雜所擾,不為金錢利祿所動,不羨浮躁之光環,不逐功名之顯赫,殚精竭慮傾心于藝術。精者,則歎其作品之精妙,數十幅精心之作可贊為“此技隻應天上有”。筆者以為,這就是真正的“工匠精神”。四雙面全異繡如夢如幻雙面繡藝術,是新中國建立後出現的刺繡品種,而雙面全異繡則是改革開放後在雙面繡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從雙面繡到雙面全異繡的發展,全面體現了刺繡藝人們追求完美、追求精緻的工匠精神,表現出這個藝術群體對藝術進步的思考和實踐,代表着中國刺繡藝術的成熟和飛躍。
圖8-1墨綠色素紗地雙面全異繡《李白望月詩意圖》台屏(正)圖8-2墨綠色素紗地雙面全異繡《李白望月詩意圖》台屏(反)
圖9-1黑色素紗地雙面全異繡《美洲獅與狐狸》落地屏風(正)
圖9-2黑色素紗地雙面全異繡《美洲獅與狐狸》落地屏風(反)
墨綠色素紗地雙面全異繡《李白望月詩意圖》台屏(圖8-1、8-2),是當代湘繡經典之作,題材取自李白《玉階怨》詩意,用針黹再現了“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珑望秋月”的情景,表現了設計者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淬峰深厚的文學功底和追摹中國傳統文化内涵的設計理念。作品選用極薄的“特立綸”紗為底料,利用它透明虛薄、似有似無的質感和藍、綠等冷色調絲線的配色,将月色皎潔如洗的意境和編織門簾的立體感玲珑剔透地表現出來。作者選用極細的擘絲和疏密有緻的扡遊針針法,雙面刺繡望月仕女裙裾廣袖的輕紗薄羅,正面月光下花顔如雪,針黹将人物的肌理、溫婉的表情舉止表現得惟妙惟肖。背面夜色裡美髻疊翠,皎潔的月亮變換成葫蘆,蘊寓着仕女心中的祝福,也最大限度地涵蓋了設計者想表現的内容。繡幅中不見一絲針痕線迹,全面展現了作者精妙的藏針隐線技巧和深邃的藝術修養,是湘繡設計巧思和工藝絕技的經典之作,在傳統文化内涵與當代刺繡藝術的完美結合方面,至今無人超越。
圖10蠟染綢地衣線繡《散樂圖》挂屏
湘繡素以繡制大型動物著稱于繡界,其“鬅毛針”技法更于千百種針法中獨領風騷。雙面全異繡的魅力,在于雙面僅底料相同、輪廓相似,色彩、紋飾、針法均有不同,因底料為細薄紗帛,難負針黹反複穿刺之重,故作品皆為尺馀,鮮見闊幅。黑色素紗地雙面全異繡《美洲獅與狐狸》落地屏風(圖9-1、9-2),是中國刺繡史上唯一的一幀大型雙面全異繡。用針黹表現了野生美洲獅、狐狸的家庭組合,設計者用飽滿的構圖和寬闊的畫面表現了動物溫馨的家庭、細膩的情感。畫面色調的處理是以暗色背景基調烘托動物主題,充分展現動物毛色的絲光。大幅面的全異繡在施針、運絲、設色時難度較大,作者将湘繡亂針繡、摻針繡、平針繡、交叉繡、鬅毛針等多種針法巧妙結合,完美地展現了動物皮毛的質感,眼睛的靈動,表情的祥和及景物的甯靜,體現了作者刺繡藝術的高超、精湛、逼真和神奇,是設計理念和刺繡工藝的完美結合,也是當代大幅湘繡雙面全異繡的大膽嘗試,堪稱無法複制的經典之作。五針法與繡材的繼承、創新我們從中國刺繡藝術近幾十年的發展,從絲縷針黹間的精緻細巧,看到了工匠精神的薪火相傳,同時也從針法的互融、借鑒,繡材的廣取、巧用看到了藝術家的思考和創新,在不斷挖掘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将它們傳承和創新,成為新老藝術家共同的曆史使命。蠟染綢地衣線繡《散樂圖》挂屏題材選自河北宣化遼代張世卿墓東壁壁畫。作者從取材開始,着力于突破傳統蘇繡,立意創新。底料選取絲質素紡綢,施香、茶、褐、土黃等色,經蠟染工藝造成面料上斑駁的裂隙紋,給背景增加如壁畫般的古樸效果,放棄了傳統蘇繡細紡綢緞底料的藝術效果。繡線一反蘇繡所用精細擘制的細絲絨線,開發并采用明末以前北方魯地刺繡所用的幾近失傳的“衣線”,精細撚制,使之勻細,或以兩色相撚成花色撚線,施于暈色處,使之呈古拙的斑駁效果。作品雖不施五彩,卻巧妙地運用絲線色差,以同一色系的不同色階表現出衣紋、肌膚、發髻的層次、質感,使繡品展示出岩壁上雕琢般的立體感,并不追求蘇繡平、齊、光、亮的視覺效果,卻将其藝術精髓融入創新的境界中。繡品的針法突破了傳統蘇繡繁複多變的技法運用套路,隻用套針、纏針、滾針、平針等常用針法,衣紋裙裾等暈色處施以花色撚線,使之表現得斑駁陸離,省去了細絲暈染的繁複,又有暈色的效果。面部和手部的肌膚則用傳統蘇繡絲線施套針繡制,行針不拘于肌膚自然生長紋理,設色卻講究陰陽向背,使之簡捷卻不失巧妙,古樸卻不失精緻。樂女高聳的發髻是作品極具特色的部分,無論是發式、發絲還是發飾,都一絲不苟,仔細讀畫可見,上面一排樂女的發髻顔色略淺,仿佛是灰塵自上而下落下,被發髻擎住,凸顯了畫面的立體感,千年古壁畫的曆史滄桑感也油然而生。該作品是蘇繡創新的代表作,其成功之處首先在于底料、繡線、工藝、色彩全方位突破蘇繡細絲精繡的傳統,似雕非雕,似繪非繪,蒼勁中不失細膩,壯觀中彰顯精緻。其二,作品之色彩把握極為精準,完全脫離傳統蘇繡輕描淡彩的意境,仿古風格給予觀者無限遐想的空間,全面傳達了作者張美芳深厚的美學藝術修養和刺繡藝術功底,是不可多得的蘇繡創新藝術珍品。工匠精神的傳承,并不是學會某種技藝,甚至把它模仿到極緻,而是傳承工匠精神對作品精益求精的高尚品質,對作品認真負責的行為準則,不為世事繁雜所擾,不為金錢利祿所動,不羨浮躁之光環,不逐功名之顯赫,殚精竭慮傾心于傳承手藝。近幾十年中國刺繡藝術的發展傳承,是兢兢業業的藝術家敬業努力的結果,也是新一代藝術家思考傳承的結果。(作者單位: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