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名山述說道教故事
時間:2024-11-08 02:22:19
2
3
4
5
6道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有道教名山100多處,從三皇五帝到文人騷客,從君王大臣到凡夫俗子,在這裡留下了或喜、或悲、或怒、或怨的美麗傳說,道教名山也因此充滿了靈性。在此,我帶您去領略一下道教名山的風采,傾聽它們叙說的道教故事。
湖北武當山列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首,是道家追求仙境的理想之地,相傳上古時真武在此得道飛升,曆代有衆多道士隐居在此,近百處道教建築遍及武當山。武當山金殿俗稱“金頂”,位于武當山主峰天柱峰的頂端,也是武當山的象征景觀,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銅鑄建築物。旗峰下是被明永樂皇帝封為“紫霄福地”的紫霄宮,宮内主體建築紫霄殿是武當山最有代表性的木構建築。南岩為真武得道飛升之“聖境”,“八仙”之一的呂洞賓也曾在南岩修道。複真觀又名太子坡,相傳為真武大帝15歲入武當山修煉之初的居所,太子坡古建築群基本上是按真武修煉的故事來精心設計的。除古建築外,武當山還有珍貴文物7400多件,尤以道教文物著稱于世,被譽為“道教文物寶庫”。
“四大道教名山”中的四川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相傳漢順帝漢安二年(143)道教創始人“天師”張道陵來到青城山,結茅傳道,創立五鬥米教,即“天師道”(又稱正一道),并在此羽化,遂成為道教的發祥地,天師道的祖山。相傳軒轅黃帝遍曆五嶽,封青城山為“五嶽丈人”,故名丈人山,唐開元十八年(730)更名為青城山。這裡群峰環繞起伏,林木蔥茏幽翠,向有“青城天下幽”之譽。全山以天師洞為核心,包括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玉清宮、朝陽洞等至今完好保存的10餘座道教宮觀。天師洞始建于隋朝大業年間,洞中有“天師”張道陵及其30代孫“虛靖天師”像。建福宮建于唐開元十八年(730),現存建築為清光緒年間重建,有大殿三重,分别奉祀道教名人和諸神,殿内柱上的394字對聯,被贊為“青城一絕”。
龍虎山也是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位于江西鷹潭市。東漢中葉,正一道創始人張道陵曾在此煉丹傳道,“丹成而龍虎現”,山因此得名,遂成為道教正一道天師派“祖庭”。據道教典籍記載,張道陵于龍虎山修道煉丹大成後,第四代孫張盛始在龍虎山定居,其後裔世居龍虎山,守龍虎山尋仙覓術,坐上清宮演教布化,居天師府修身養性,至今承襲63代,曆經1800餘年。在鼎盛時期,各種宮觀道院林立,規模宏大,自古就有“晝夜長明羽人國,春秋不老藥仙宮”的美譽,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的道教傳播中心。上清宮始建于東漢,為張道陵修道之所,不僅獨居江南宮觀之首,且在全國也是獨一無二,素有“仙靈都會”和“百神受職之所”之譽,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有很大的影響。中國古典名著《水浒傳》第一回為“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寫的就是上清宮内伏魔殿中的鎮妖井走出36天罡、72地煞,演繹出一部驚天動地的農民起義故事。源遠流長的道教文化,獨具特色的碧水丹山,以及現今所知曆史最悠久、規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崖墓群,構成了這裡自然、人文景觀的“三絕”。
齊雲山亦位列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位于安徽省黃山市休甯縣,因其“一石插天,與雲并齊”,故名齊雲山。它是一處以道教文化和丹霞地貌為特色的山嶽風景名勝區,曆史上有“黃山白嶽甲江南”之稱。該山道教始于唐乾元年間,道士龔栖霞雲遊至此,隐居山中天門岩。南宋寶慶年間,道士餘道元入山修煉,并于齊雲岩創建佑聖真武祠,此後雲遊道士紛紛而來。明代嘉靖和萬曆年間,龍虎山嗣天師正一派張真人祖師三代奉旨駐留齊雲山,建醮祈禱、完善道規、修建道院,香火日盛,漸漸成為江南道教活動中心,以嘉靖皇帝敕建的“玄天太素宮”為主體的月華街一帶是道士和香客向往的聖地。現存宮觀殿宇及亭台樓閣10餘處,均為重修,主要景觀有洞天福地、真仙洞府、月華街、玉虛宮、方臘寨、五青峰、雲岩湖等。據傳,栖真岩是齊雲山最早的道士、唐朝栖霞真人修行的地方;忠烈岩是祭祀關公的地方;而壽字岩的“壽”字是清代慈禧太後的手筆,直徑達2.3米。真仙洞府崖壁下有許多洞穴,供奉各路神仙塑像,以前修行的道士就居住在洞中,是齊雲山風景精粹之一。
聞名于世的五嶽也留下了許多道教遺迹,因曆代皇帝的登臨、道觀宮宇的聳立、居士信衆的香火、文人雅士的詠頌,在人們的心目中已形成不可撼動的尊崇地位。
東嶽泰山,道教視其為神仙所居之洞府和道士理想的修行地,為36小洞天之第2洞天。早在戰國時就有方士隐居岱陰岩洞,其神名為東嶽天齊仁聖帝。泰山主峰玉皇頂上建有玉皇廟,其它道教勝迹有王母池、碧霞祠、鬥姆宮和岱廟。泰山是王母娘娘神話傳說的發祥地,王母池道觀建于魏晉時期,古稱“群玉庵”,又名“瑤池”。宋真宗封泰山時,晉封泰山老母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創建碧霞祠,供奉的碧霞元君成為道教信徒心目中最靈驗的女神。岱廟的主體建築是天贶殿,為東嶽大帝的神宮,有《泰山神啟跸回銮圖》巨幅壁畫,描繪東嶽泰山神出巡的情景。7
8
9
10
11
12南嶽衡山,是上古時期君王唐堯、虞舜巡疆狩獵祭祀社稷和夏禹殺馬祭天地求治洪方法之地。祝融峰為衡山最高峰,海拔1290米,相傳衡山山神是民間崇拜的火神祝融,被黃帝委任鎮守衡山,死後葬于此,被尊為南嶽司天昭聖帝。峰上建有祝融殿,又名老聖殿,以祀祝融火神。衡山72座峰巒如展開的雙翼,主峰祝融峰則如昂首天外、引頸高歌的鳥首,遠望氣勢宏偉,近看秀麗多姿,故有“南嶽獨如飛”之稱,是神仙羽客栖居修煉的勝地,為36小洞天之第3洞天,号“朱陵太虛洞天”。此外,72福地中的23~26福地均位于衡山之中。漢魏時著名道士魏華存曾居衡山修煉有成,被尊為衡山夫人。南嶽太廟在衡山南嶽鎮,據最早的文字記載為唐朝開元十三年(725)修建,明朝末年寺廟在戰火中被燒毀。清光緒八年(1882),建築群按照北京故宮的樣式重建,因此也有“江南小故宮”之稱,是我國五嶽廟中規模最大、總體布局最完整的古建築群。南嶽太廟佛道共存,東側為8個道觀,西側為8個佛寺,堪稱我國寺廟一絕。
西嶽華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道教稱其為36小洞天之第4洞天,其神名為西嶽金天順聖帝,著名道士陳抟亦隐居于此山。華山五峰中的西峰名為蓮花峰,流傳着神話《寶蓮燈》中三聖母之子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南峰峰頂有老君洞,相傳道教始祖太上老君曾隐居于此。中峰為春秋時隐士箫史和秦穆公女兒弄玉公主在雙雙駕鶴成仙之前的隐居之地,故名玉女峰。西嶽廟始建于西漢武帝元光初年(前134),為中國曆代封建王朝祭祀西嶽華山神少昊的場所,其規模宏偉,布局嚴謹,形似北京故宮,素有“陝西故宮”之譽。正殿灏靈殿為琉璃瓦單檐歇山頂,曆代帝王祭祀華山多住于此。進出老君山景區的唯一通道“老君犁溝”,傳說是太上老君過此處,見無路可通,就牽來青牛一夜間犁成這條山溝。13
14
15
16
17北嶽恒山,是五嶽中最高峰,主峰玄武峰海拔2017米。漢時因避漢文帝劉恒諱,一度改稱為“常山”。據《尚書》載:舜帝北巡時,曾遙祭北嶽,遂封北嶽為萬山之宗主。之後,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先後封北嶽為王、為帝,明太祖又尊北嶽為神。恒山做為道教的活動場所由來已久,道教稱為36小洞天之第5洞天,号“太乙總玄洞天”,其神名為北嶽安天元聖帝。相傳道教茅山派祖師茅盈為秦漢時著名方士,曾于此山修道,後又點化其弟茅固、茅衷,均得仙道圓滿,3人皆被上清派奉為祖師,尊稱“三茅真君”。古代神話中,“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就是在恒山隐居潛修并終老山中的。在果老嶺一塊光滑的陡石坡上,有幾個非常明顯的酷似驢的蹄印,傳說是張果老騎毛驢由此登天時留下的。懸空寺是國内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後期,根據道家“不聞雞鳴犬吠之聲”的要求而建,以“奇、懸、巧”著稱,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中嶽嵩山,道教稱其為36小洞天之第6洞天,其神名為中天崇聖帝。據史稱,秦始皇笃信神仙,曾在嵩山上立伺祭祀嶽神。唐宋時期,道教十分興盛,神仙信仰體系已經趨于完備,中嶽大帝作為道教的崇拜神之一,在帝王的奉祀下正式定型。仙人浮丘公、王子缙、鬼谷子等曾在此隐居,道教高真寇謙之、司馬承祯、丘處機也曾在此修道傳教。中嶽廟創建于秦代,稱“太室祠”。西漢時,武帝遊嵩嶽,中嶽廟得到了較大規模的發展。相傳晉道士鮑靓曾于此山石室中得古《三皇文》,著名道士寇謙之、潘師正等曾于此山修道。另有集儒、釋、道三教文化典型代表的嵩陽書院,前身為佛教寺院,曰嵩陽寺,創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公元七世紀初,隋帝改梵刹為道觀,名叫嵩陽觀。
黃山,秦代稱黟山,因傳說黃帝曾在山中修身煉丹,故唐天寶元年(747)诏改黃山。自古以來,黃山便布滿了道教的蹤迹,關于軒轅黃帝和容成子、浮丘公來山煉丹、得道升天的仙道故事流傳千年,影響甚廣,至今還留下許多與神仙故事有關的峰名,如軒轅峰、飛來石、煉丹峰、天都峰、蓬萊仙島、仙人曬靴石、煉丹台、煉丹源、神仙洞等等,每一座峰都有一個精彩動人的道家故事。天都峰意為天上的都會,是各路神仙聚集的地方。蓬萊三島,相傳唐玄宗與愛妃楊玉環死後,陰魂受道士指引而在此相會,過上了恩愛的生活。飛來石,是女娲煉石補天時的仙家之物。
崂山,古代又稱牢山、勞山、鳌山等,是道教發祥地之一,自春秋時期就雲集一批長期從事養生修身的方士之流。至戰國後期,崂山已成為享譽國内的“東海仙山”。秦始皇的東巡、漢武帝的兩次親臨幸不其(今青島市城陽區)都與仙道的活動密切相關。著名詩人李白和宮廷軍師李筠一起雲遊崂山,将宮廷音樂曲牌傳給崂山太清宮的道士,成為太清宮沿用至今的早課經韻曲牌。至清代中期,道教宮觀多達近百處,對外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香火鼎盛,從者雲集,使崂山成為盛極一時的道教名山。在古典小說《聊齋志異》中,就有一篇《崂山道士》。
三清山是我國道教名山之一,因玉京、玉虛、玉華三峰摩天柱地,峻拔巍峨,猶如道教所奉三位天尊(即玉清、上清、太清)列坐其巅,故名。自東晉葛洪“結廬練丹”于三清山,便享有“清絕塵嚣天下無雙福地,高淩雲漢江南第一仙峰”的盛譽。三清山的興衰沉浮,也始終與道教的興衰有密切的關系。自宋代尤其是明代以來,三清宮等道教建築依山水走向,順八卦方位,将自然景觀與道家理念合一,方圓數十裡,道風濃郁,道境昭然,玄謎隐奧,有天下第一露天道教博物館之稱。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清源山是泉州十八景之一,有中國現存最大、雕技最絕、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老君岩,是中國道教石刻中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老君造像原先有一座高大的道觀圍護,規模宏偉的真君殿、北鬥殿等道教建築頗為壯觀,後來道觀被焚毀,老君岩便露天屹立,與大自然渾為一體。老君造像還有個傳說,據明代史學家何喬遠的《閩書》記載:“老子李耳騎青牛由楚入閩,不知所蹤。”坊間則傳言:老子騎青牛西出函谷關,由楚入閩,至清源山羽化成仙,坐化成“老君岩”,青牛奔向後山至清源洞下化為青牛石。
廬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亦名匡山、匡廬,以史前匡氏兄弟在山中修道,結廬而居,得道升天而得名,很早以來就是神仙方士活動的重要場所。呂洞賓亦得道于廬山,揚名于廬山,足迹遍及廬山南北。唐代李白曾5上廬山,遍曆山中勝景,尋仙訪道,留下多首脍炙人口的詩作。廬山五老峰,因山的絕頂被垭口所斷,分成并列的五個山峰,仰望俨若席地而坐的5位老翁而得名。相傳,五老峰是青靈始老天尊、丹靈真老天尊、黃靈元老天尊、浩靈素老天尊和一靈玄老天尊攜《河圖》《洛書》藏經授典的隐身之所和研卦修行、傳經布道的地方。
此外,我國還有一些山也與道教結下了不解之緣。
甘肅崆峒山被道教尊為“天下道教第一山”,相傳為仙人廣成子修煉得道之所,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曾親臨此山向智者廣成子請教治國之道和養生之術。
安徽天柱山則是曆代仙家羽客争相登臨栖身、精思修真、修煉不老之術、采集靈藥煉制仙丹的靈山妙境。
福建武夷山榮列道教36小洞天之第16洞天,許多景點都是以道教文化的特定詞彙命名的,每一景點都有一個體現着道家文化精神的神話傳說。
江蘇茅山被道家列為72福地之第一福地,相傳漢元帝初元5年(前44),陝西鹹陽茅氏三兄弟來茅山采藥煉丹,濟世救民,被稱為茅山道教之祖師,後齊梁隐士陶弘景集儒、佛、道三家創立了道教茅山派。
遼甯千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有建築精美的無量觀和著名的仙人台及石制棋盤,相傳有仙人乘鶴飛來,在台上對弈。
(責編:黃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