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書庫大全

一寸光陰一寸金

時間:2023-12-04 12:46:59


   
    香帥
    20世紀90年代,一家美國汽車經銷商在大力推銷一款價值1萬美元的車,但是當時美國的汽車市場已經飽和了,所以這款車的市場銷售情況一點兒也不好。有的車行甚至打八五折銷售,但效果也不是特别理想。
    這個時候,一個特别懂金融的經銷商想出一個“免費送車”的主意:買一輛車,送一張面值1萬美元、30年期的美國國債。買1萬美元的車,送價值1萬美元的債券,這聽上去就像免費拿了一輛車。這個誘惑實在太大了,很多本來并沒有購車打算的人也開始争先恐後地購車。
    聰明的你估計已經注意到了,這個贈品不是1萬美元的現金,而是“面值1萬美元、30年期的國債”,換句話說,你拿到的“1萬美元”是30年後付給你的1萬美元。
    按照20世紀90年代中期平均8%的國債利率算,折算到30年後,這個面值1萬美元的債券隻值994美元。也就是說,經銷商其實隻給了你994美元的禮物,讓利幅度隻有9.94%,比之前八五折的打折力度差遠了。
    30年前的1萬美元(給定8%的利率水平),到今天隻值994美元!這意味着什麼?這意味着30年的時間折掉了9000多美元。所以,時間在這裡被量化成具體的金錢——這就是金融學裡最基礎,也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叫“貨币的時間價值”——時間就是金錢。
    在金融學裡面,“時間就是金錢”,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貨币的時間價值在金融學裡是可以度量、計算,和用來支付的。這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會深刻改變我們每個人生活軌迹的事實。
    假設你坐上時光機器,讓時間回到2007年的12月,你22歲,剛大學畢業,家裡這時候給了你10萬元人民币,你會做一些金融安排嗎?比如:
    存銀行。如果2007年存10萬元,10年後可以拿到14.8萬元——用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算,2007年到2012年平均利率4.87%,2012年到2015年平均利率3.48%,2015年到2017年平均利率2.75%,按複利計算。
    買股票。如果你買的是中石油的股票,10萬元在10年後就變成了3.3萬元;如果你當時很有眼光,10萬元全買了騰訊的股票,10年後這筆錢就變成了330萬元。兩種選擇,10年後一個的價值是另一個的100倍。
    買房子。按照30%的首付比例,10萬元夠買一套價值30多萬元的房子。2007年北京海澱五道口某著名小區的房價是每平方米1萬元出頭,10萬元意味着你可以擁有一個位于“宇宙中心”五道口的30平方米的小單間。10年後,這筆投資值330萬元,而且還在持續上漲。
    一筆數額不大的資金(10萬元),因為使用不同的金融工具,在相同的時間維度(10年),産生了差距上百倍的時間價值。更重要的是,這種“時間的價值”不僅體現在數字上,更會影響一個人的人生軌迹。
    我們仍然把時間倒回到2007年,剛大學畢業的你,還面臨着其他的人生決策——在找工作的時候,是使盡渾身解數擠進一家像諾基亞這樣的世界500強公司,還是被一家成立不久、求賢若渴的創業公司,比如互聯網公司,用薪水加股票期權的方法招到麾下?
    在這10年中,你聰明、努力、上進,在諾基亞已經幹到了中層;但10年後,諾基亞大勢已去,開始裁員,你必須重新進入人才市場尋覓下家。而在另一個選擇中,同樣上進的你,在互聯網公司已經成為業務骨幹,“1個億的小目标”也已經實現——因為許多互聯網公司成功上市,你的期權變成了财富。
    10年前的決策,10年之後深刻地影響了你的處境、生活和未來。
    這些不同決策和路徑的背後,其實都是同一個邏輯:金融工具對我們擁有的相同時間(未來10年)進行了深度加工,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時間價值。
    再想想古話裡說的“一寸光陰一寸金”,你就會感到人類認知的底層邏輯真的是曆久彌新。古人已經模糊意識到時間是有價值的,但直到近現代,這種認知才被拓展成了體系化的金融學和金融行業。
    “時間”是一種原料,金融工具則對這種原料進行加工,做成不同的産品。用學術語言表達,金融就是為時間定價。我們購買金融産品、做金融決策,本質上就是購買時間不同的未來價值。
    就像耶魯大學的戈茲曼教授所說:“金融技術就像人類建造的時光機器,它沒有移動我們的身體,但在時間軸線上移動了我們的金錢,也改變了我們的處境。”
    (阡陌摘自《商界評論》2020年第11期,辛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