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書庫大全

不卷

時間:2023-12-04 02:32:45


   
    憶湄
    當我們這代人趕上國運,終于能平視西方世界的時候,此時最大的願望,大概是“不卷”。
    這不是一個新話題,但“内卷”的餘威一直都在。20世紀90年代的人們相信奮鬥改變命運,那是真的相信,但30年過去了,人們對這句話,卻充滿了戒心。
    你瞧,無論人們怎麼沒日沒夜地辛勞,命運的羅盤似乎還是紋絲不動,“996”式的辛苦好像是不值錢的。你瞧,從“雙一流”大學畢業的孩子,也不過像是背上蓋了一個“優質”的文憑戳,随後便進入社會的傳送帶,成為一顆并沒有高級多少的螺絲釘。
    作業越做越多,工作時間越來越長,學區房越買越貴,所有的努力都隻是讓自己變成普通人,倦乏和焦慮幾乎要在大城市的空氣裡現形。
    若所有的風光都隻是遊移在一個和時代無法和解的心靈之外,“奮鬥”似乎變成了一個高貴又悲傷的詞。
    這是現代人辛苦的地方。時代發展迅速,有時幾個月一過,就天上地下。從前的世界充滿了不可解釋的意外,知識還隻是一叢叢的萌芽,人們反而安之若素。适當的無知會帶來幸福。
    而如今信息繁雜,你想要次次精準地拉動世界的線頭,成為命運精彩的下一章,多半沒有可能。
    但另一方面,世界地圖上的各種“聞雞起舞”和“錦衣夜行”都在你的眼皮底下。一位中年媽媽要想保持一天的平靜,就得對這些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但一個有翔實的五年規劃和偉大複興的美好願景的大國,有世界上最勤勞的人民,注重教育,講究努力奮鬥,聰明好學的人物如繁花般綻放。所有主流跑道都擠滿了埋頭苦幹的人,而任何小衆市場隻要一有起勢的苗頭,瞬間就會擁擠起來。
    沒有人喜歡被“卷”,但也無法脫離現實的軌道。就像你小時候的許多興趣愛好,終因主業是學習,因為要考好大學、要找好工作雲雲而無奈放棄。許多人心向往之的少年心志,從我們無奈被“卷”走的那一刻起,就隻能狠心戒掉,似乎自己的人生也無法任自己決定。
    人痛恨内卷,但也助長了内卷,人逐利的欲望和對自由的渴望并存,所以才充滿矛盾與痛苦。但更糟糕的是,我們在不斷貼着現實匍匐,不斷湧入中心化的追趕中,消耗了生命中最寶貴的個人禀賦。
    人不能做他最擅長的事,這才是我覺得最可怕的東西。
    當然有應對“卷”的策略。比如年輕人的“喪”與“佛”,比如有人說“隻要你活糊塗了,就活明白了”,似乎都是在強調一種鈍感力。但更重要的是,我覺得現代人比以往所有的人,都需要一個更“堅硬的内核”,那就是你在這搖搖擺擺的人間,找到幾乎不會動搖的信念。你知道你的終點和邊界在哪兒,就少了漫漫人生路中的許多糾結、斟酌和算計。就像有人不炒股,不買币,不買房,不迎合潮流,抵制誘惑,将空餘時間放在更平靜和快樂的事情上。
    這或許是現代人值得驕傲的地方——沒有既定的指引來規劃一個安全順遂的人生,要靠自己内心的力量來做人。
    但這種“堅硬的内核”來自哪裡呢?
    比如,你如何看待一個人的命運?你覺得命運是人努力獲得,還是靠“一命二運三風水”?你所有的成就是靠自己的努力,還是多種複雜的機緣?若成敗得失背後的因素複雜,那麼人看待命運就會更加包容。一個對外賣小哥和清潔阿姨都特别好的人,除了人本身的溫厚善良,内心的圖景一定更加廣闊。
    比如,你如何看待不同社會陣營的人?曾經金融圈裡因為彙集了衆多精英,所以他們相對有些自負,更喜歡和聰明人打交道。但如今,許多博主和網紅的崛起,一定會讓曾經的“精英階層”大跌眼鏡,這才知道在這個社會中,除了聰明,擁有審美力、表達力和對生活細節的感知力的人,也會獲得命運的饋贈。
    聰明一定好嗎?太過聰明的人可能演不好戲,也寫不了小說。因為他們目光如炬,一眼就能望到紅塵盡頭,所以對其中曲折往返的探索興緻全無。隻有笨拙緩慢的人,才願意慢慢鑽研生命路途中的各種奧秘。所以世界很公平:所有走過的捷徑,偷換的流年,都會變成後來的風霜;往往經曆過的挫折與磨難,反而成就了人生的美好與遼闊。
    導演陳傳興講過一個故事。他說從24歲到34歲,在巴黎的10年,是他人生很重要的階段。這10年奠定了他對世界的認知,這種認知不僅是在知識層面,更多的是身處異國,作為一個他者,徹徹底底地以人的角度去認知世界。他說,那好像給了他一個軀殼。這個軀殼抵禦了外在的很多東西——順流,他不會被卷入誘惑、尋求名利;逆流,也不會尋死覓活。
    當下的人難免惶恐,因為每個時代總有自己的側重點和盲點,丢了一個機會就像丢了一塊根據地一樣。但閱讀廣泛的人不同,仿佛穿越過之前的幾百年,“莫聽穿林打葉聲”,會有不同于衆人的澄澈和淡然。
    我曾問一個讀書很多的人有沒有偶像,他說沒有,大約是因為看過無數偶像的誕生和倒下吧。
    一個“不卷”的社會是什麼樣子的呢?大約是人不用被某一種時代規則綁住,可以肆意生長,向四面八方去,尋找多樣性和創造性,每一種選擇都不被懷疑,不需解釋,也同樣得到尊重。人們擺脫了僵硬的心靈,不認為世界就是條條框框,背離它們就有滅頂之災,而是深深地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會有多少道,莫問前程,各行各道,生如長河,渡船千艘,唯自渡方是真渡。
    (關彤摘自微信公衆号“秦朔朋友圈”,李小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