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二节 比较政党研究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中国政党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从实践的角度讲,世界政党的兴衰正是中国政党执政的镜鉴;从理论的角度讲,世界的政党理论发展也推动了中国政党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如果从宏观的角度而言,我们大体上可以把比较政党理论的研究划分为三个大的时期,它们呈现不同的研究特征,聚焦不同的研究议题,总体上不断走向深入。



一 比较政党理论研究的初期探索


1949年后,比较政党研究开始了初期探索,当时主要是源于两个需要: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交高峰了解国外政党情况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鲜明的支持态度,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与大部分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新中国在国际上彻底站稳了脚跟;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推动了中国与西方一大批资本主义国家建交,实践了“一条线”和“一大片”战略。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苏联模式的借鉴与反思需要。1949—1979年,中国经历了全面学习苏联到中国探索独立自主发展之路的转折。随着中苏关系巨变和恶化,中国逐渐摆脱苏联意识形态的控制和束缚,从原有学习和模仿苏联模式逐渐转变为探索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

1949—1979年对苏联和东欧政党政治的研究多以出版社翻译书籍和编撰书籍为主,加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发表时政文章。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和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外交关系的黄金期,因此在对苏联和东欧政党政治的研究中,以各地中苏友好协会和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等国家机关为主,内容以引介和学习苏联经验为主,对苏联共产党建设问题、苏联选举制度、苏联共产主义建设、苏联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进行全面研究。[10]

20世纪60年代是中苏全面论战和走向全面对抗的时期,中国在思想上以报刊书籍为武器反对苏联修正主义、霸权主义、侵略主义,先后对苏联“全民国家”“全民政党”和反华言论进行抨击和批判。赫鲁晓夫在对斯大林的错误纠正中提出,由于社会主义在苏联的胜利,由于苏维埃社会一致性的加强,工人阶级的共产党已经变成苏联人民的先锋队,成了全体人民的党。“全民政党”理论一经提出,在中苏理论对抗中被冠以“修正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标签,中方认为“全民政党”是放弃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一种表现,是要取消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政党。

1949—1979年对其他国家政党政治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对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产党的研究,对其他国家政党的引介和评判,包括对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印度共产党和日本共产党,美国共产党和加拿大劳工进步党,苏共、意共、法共、南共联盟的系统研究,[11]还包括对英国工党和美国统治阶级[12]的论断,等等。



二 改革开放后比较政党研究的恢复和发展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比较政党研究提供了全面发展的历史机遇。中国政治学逐渐恢复并成为独立学科,政治学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学术组织中发展迅猛,比较政党政治学研究顺应时代需求,逐步参与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构建和平发展环境,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以及为世界和平、社会主义和人类进步事业服务的大潮中来。

从国际形势看,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已从两极对抗格局向多极化格局发展,这为中华民族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这也是20世纪末政治学研究面临的世界政治新情境和新命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开启了中国研究社会主义国家和无产阶级政党发展教训的新高潮,为比较政党政治学提供了丰富素材和崭新视野;多极化格局要求比较政党政治学更多观照和引介国际政治和现代政党执政与发展的新经验。

改革开放前20年比较政党的研究逻辑是从抵制排斥、盲目推崇到剖析研判、借鉴应用,总体轨迹是从批判转为借鉴。改革开放后政治学的研究成果之一是从理论上否定了把政治仅仅看成阶级斗争的传统的政治观念,为比较政党政治研究肃清了思想束缚,实现本土观照与比较政治研究得到了新的推动,从理论比较转向实践比较。[13]政党比较研究的重点是寻找属于世界多国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共同特点、政党发展一般规律等普遍性的东西,并从中国的具体情况出发生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政治学。

改革开放前20年比较政党理论的研究方法的形成是结合西方政治学研究方法和本土研究方法,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研究方法的创新为政治学的新发展和新成果奠定了基础。一是借鉴西方政治生态学研究方法,研究政治行政系统与社会圈的相互关系,构建政党生态系统。[14]二是翻译引介西方经典的结构—功能理论,作为比较政治研究最重要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三是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动态研究与静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进一步全面、深刻、具体地认识政党现象、政党制度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新的视角。

改革开放前20年比较政党理论的研究层次主要参照这一时期比较政党政治学主要著作中的研究层次展开,大致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相关著作和论文成果颇丰。宏观层次上对各种政治体系的性质、特征及其政治变迁过程进行历时和共时的比较;中观层次上关注各主权国家的政治文化和政党制度的实证考察和分析;微观层次上对政府机构的结构、职能、权力运作机制以及政党、利益集团等各种政治主体的研究。在西方政党政治研究的结构路径中,一是政党的组织结构研究,二是政党与政治结构研究。比较政党体制研究包括政党的界定与分类、政党的功能、政党体制及其不同类型划分、政党政治前景等方面。



三 比较政党理论研究的蓬勃发展期


进入21世纪,防范“颜色革命”的西化分化政治风险日益重要,需要在政治学研究中提升防范西方政治渗透的内容。与此相适应,21世纪比较政党政治理论的研究逻辑从“追踪—回应”西方理论前沿的学习模式,逐步过渡到了“反思—创新”西方政党政治理论的建设模式,实现了由“西方视野+西方议题+中国启示”路径到“中国视野+西方议题+中国认识”的转变。

21世纪比较政党理论的主要议题,首先是关注俄罗斯政权党的转型与发展。统一俄罗斯党作为政权党需要平衡威权政治与民主政治的关系,致力于推动不同于西方的俄罗斯政党现代化。“政权党”的当前问题集中于充当政治权力的工具和合法性来源,缺乏对社会阶层或群体的代表性,[15]俄罗斯的政党政治何去何从有待观察。

其次,美国政党政治新变化也受到关注。21世纪以来美国共经历2004年、2008年和2016年三次关键性选举,尤其是2016年大选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新媒体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但是信息网络化容易助长“肮脏政治”与“网络暴政”,甚至使虚拟政党具有超越传统政党的趋势。[16]

再次,关注欧洲民粹主义政党的兴起与影响。当前欧洲政党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民粹主义倾向,从类型学角度来看,这类演化现象大致可以分为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