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四节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提出了政党中心主义。并据此认为政党中心主义将是对长期主导国际社会科学的国家中心主义,尤其是社会中心主义的挑战。参见杨光斌《制度变迁中的政党中心主义》,《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45]对此,有学者曾经将此时的国家社会关系总结为党政一体化、议行一体化、政经一体化、政法一体化、政社一体化五个典型的体征。参见王沪宁《革命后社会政治发展的比较分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

[46]马宝成:《互强型国家与社会关系:村级治理的模式选择》,《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47]朱英:《清末民初国家对社会的扶植、限制及其影响》,《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48]宋道雷:《共生型国家社会关系:社会治理中的政社互动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年第3期。

[49]贺雪峰:《国家与农村社会互动的路径的选择——兼论国家与农村社会双强关系的构建》,《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50]郁建兴、关爽等:《从社会管控到社会治理——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新进展》,《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12期。

[51]唐士其:《“市民社会”、现代国家以及中国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

[52]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3]黄宗智:《中国革命中的农村阶级斗争——从土改到文革时期的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中国乡村研究》2003年第2期。

[54]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对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

[55]周孟珂:《国家与社会互构:“村改居”政策“变通式落实”的实践逻辑——基于Z街道“村改居”的案例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

[56]张永宏、李静君:《制造同意:基层政府怎样吸纳民众的抗争》,《开放时代》2012年第7期。

[57]康晓光、韩恒:《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开放时代》2008年第2期。

[58]有学者通过福建晋江慈善总会个案对于国家社会互动关系进行了考察,在某些政府的职能和观念转化比较快的地区,出现政府与民间社群组织比较良性的合作模式,即从政府的角度创造需求在运作中交由社会操作,形成了国家利用社会合作模式。参见贺东航《地方社群传统与政府主动性——福建晋江慈善总会对构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启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59]参见郭苏建主编《转型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新探》,格致出版社2018年版,分别从理论建构与制度建构两个部分来探讨了转型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囊括了公共生活、政治问责、政社互动、网络社会等内容。

[60]祝灵君:《党群关系:当代中国政治研究的视角》,《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2期。

[61]任剑涛:《国家转型、中立性国家与社会稳定》,《社会科学》2014年第11期。

[62]何增科:《国家和社会的协同治理——以地方政府创新为视角》,《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年第5期。

[63]周庆智:《从地方政府创新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政治学研究》2014年第2期。

[64]李月军:《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之间争议的变与常》,《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9期。

[65]相关文献参见景跃进《国家与社会边界的重塑》,《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贺雪峰《国家与农村社会互动的路径选择——兼论国家与农村社会双强关系的构建》,《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金太军、王运生《村民自治对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的制度化重构》,《文史哲》2002年第2期;景跃进《党、国家与社会:三者维度的关系——从基层实践看中国政治的特点》,《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66]邓宁华:《“寄居蟹的艺术”:体制内社会组织的环境适应策略——对天津市两个省级组织的个案研究》,《公共管理学报》2011年第3期。

[67]燕继荣:《协同治理:社会管理创新之道——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2期。

[68]周业安、冯兴元、赵坚毅:《地方政府竞争与市场秩序的重构》,《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69]黄新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进程中的地方政府治理变革——改革开放以来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2期。

[70]徐勇:《基于中国场景的“积极政府”》,《党政研究》2019年第1期。

[71]苏竣、杜敏:《AVS技术标准制定过程中的政府与市场“双失灵”——基于政策过程与工具分析框架的研究》,《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6期。

[72]陈振明:《非市场缺陷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公共选择和政策分析学者的政府失败论》,《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73]顾建光:《探寻政府与市场角色关系的“新共识”》,《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74]张明澍:《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两个主要方面》,《政治学研究》2014年第6期。

[75]金太军、袁建军:《政府与企业的交换模式及其演变规律——观察腐败深层机制的微观视角》,《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76]何艳玲:《理顺关系与国家治理结构的塑造》,《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

[77]刘祖云:《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双重博弈与伙伴相依》,《江海学刊》2006年第2期。

[78]宋世明:《从权威与交换的结构看政府与市场的功能选择》,《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2期。

[79]张明澍:《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两个方面》,《政治学研究》2014年第6期。

[80]陈国权、李院林:《政府职责的确定:一种责任关系的视角》,《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3期。

[81]张康之:《行政改革中的理论误导:对在政府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质疑》,《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82]李俊清:《民族地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定位与调适》,《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11期。

[83]郁建兴、高翔:《农业农村发展中的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