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四节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政府与市场、社会:一个分析框架》,《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84]林毅夫:《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85]刘承礼:《理解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当代经济科学》2008年第9期。

[86]潘小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若干思考》,《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3期。

[87]《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8]苏力:《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分权——重读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 第五节》,《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89]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一直采用高度集中的方式再分配资源,协调各种利益要求,形成了集中统一的资源再分配—利益满足体制,从而奠定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系的模式,决定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具有压倒性的指挥权。改革开放以后逐步改变这一体制,中央政府缩小了资源再分配的范围,实际上许多地方的利益中央政府已不能给予满足,需要地方政府通过低一层次的资源再分配来加以满足。参见王沪宁《中国变化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政治的含义》,《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5期。

[90]薄贵利:《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的理论误区》,《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2期。

[91]王沪宁、陈明明:《调整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政治资源的开发与维护——王沪宁教授访谈录》,《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3期。

[92]有学者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概括为:20世纪50—80年代的集权与分权阶段;20世纪八九十年代政府与市场角色的不断调整;2000年之后公共服务提供的责任划分。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研究视角从“以行动者为中心”转化为“以过程为中心”,就会发现国家建设与民族融合、发展效率、控制、职务晋升或地方代理、外部影响以及学习等要素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参见李芝兰、刘承礼《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趋势、过程及其对政策执行的影响》,《国外理论动态》2013年第4期。

[93]赵成根:《转型期的中央与地方》,《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3期。

[94]燕继荣:《分权改革与国家治理:中国经验分析》,《学习与探索》2015年第1期。

[95]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96]王沪宁、陈明明:《调整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政治资源的开发与维护——王沪宁教授访谈录》,《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3期。

[97]谢志岿:《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需要两次分权——对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一项新的探索》,《江海学刊》1998年第1期。

[98]有学者将其总结为单一制模式、碎片化权威主义理论、事实联邦主义理论、委托代理模式四种研究类型,参见黄相怀《当代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模式述评》,《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年第1期。

[99]李振、鲁宁:《中国的选择性分(集)权模式——以部门垂直管理化和行政审批权限改革为案例的研究》,《公共管理学报》2015年第3期。

[100]有学者考察了土地项目的制图过程,认为一方面,中央政府相信地理信息系统的客观性和透明性,因而将视野聚焦于其所呈现的信息,并依赖这些信息来监督与纠正下级政府的行为,因而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现实中无法被信息化的复杂实践。另一方面,制图术为地方政府带来的新的治理可能性也逐渐超越了中央政府运用行政命令实现治理的范围。参见杜月《制图术:国家治理研究的一个新视角》,《社会学研究》2017年第5期。

[101]在这一阶段,学术界围绕“省管县”体制做了大量研究,此后随着这种体制发生变化,相关研究文献逐步减少。

[102]任勇:《地方政府竞争:中国府际关系中的新趋势》,《人文杂志》2005年第3期。

[103]陈瑞莲、张紧跟:《试论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间关系的协调》,《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12期。

[104]杨龙:《我国的区域发展与区域政治研究》,《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4期。

[105]李瑞昌:《地方政府间“对口关系”的保障机制》,《学海》2017年第4期。

[106]压力型体制是指一级政治组织(县、乡)为了实现经济赶超,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而采取的数量化任务分解的管理方式和物质化的评价体系。关于压力型体制概念的形成以及学术脉络发展过程,参见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荣敬本《“压力型体制”研究的回顾》,《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年第6期;杨雪冬《压力型体制:一个概念的简明史》,《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

[107]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0—71页。

[108]林尚立:《行政改革与中国现代化》,《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109]许天翔:《央地二元互动下地方政府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的内在逻辑》,《中国行政管理》2018年第8期。

[110]杨雪冬:《分权、民主与地方政府公共责任建设》,《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111]朱旭峰、吴冠生:《中国特色的央地关系:演变与特点》,《治理研究》2018年第2期。

[112]中国治理体制的“条块关系”从20世纪的50年代开始形成,已经逐步演变成为影响中央地方关系的主轴,同时形成了“条块分割”等治理的弊端。

[113]朱光磊、张志红:《“职责同构”批判》,《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14]贺东航、孔繁斌:《中国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治势能——基于近20年农村林改政策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

[115]朱光磊:《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中国新治理观》,《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

[116]陶振:《基层治理中的条块冲突及其优化路径》,《理论月刊》2015年第1期。

[117]王浦劬:《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的国别经验及其启示——基于六个国家经验的分析》,《政治学研究》2016年第5期。

[118]刘剑文、侯卓:《事权划分法治化的中国路径》,《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