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護眼 字體: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
一淡水之戰
孫中山指揮革命武裝平定廣州商團叛亂以後,廣東革命政權得到進一步鞏固。這時,中國北方的政局正發生着劇烈的動蕩。在第二次直奉戰争中,直系将領馮玉祥在革命浪潮的推動下,率部倒戈,發動“首都革命”,導緻直系軍閥全線潰敗。北方出現了馮玉祥、段祺瑞、張作霖三派勢力既妥協又争鬥的局面。
馮玉祥是一個有頭腦的、同情革命的軍人。他與孫中山早有書信來往,并深受其影響。北京政變後,他立即電請孫中山赴京共商國是。1924年11月,孫中山發表《北上宣言》,毅然偕夫人宋慶齡乘艦離粵赴京。
孫中山北上後,盤踞在惠州的陳炯明認為反撲時機已經到來,遂自任“救粵軍總司令”,于1925年1月7日發布大舉進犯廣州的命令。他得到英帝國主義和段祺瑞的幫助,并聯絡駐在廣州的滇桂軍閥和反動勢力作内應,妄圖一舉成功,實現其統治廣州的美夢。
孫中山到達北京後,由于積勞成疾,肝病惡化,卧床不起。北伐軍譚延]部和朱培德部出師不利,兵敗江西。廣州留守府群龍無首,内外交困。
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 1925年1月15日,廣州大本營決定東征,并發布《東征宣言》。2月1日,在中國共産黨的推動和支持下,廣州大本營發出總動員令,并作出東征陳炯明的部署。中共廣東區委發表了“檄告廣東工農群衆,保衛革命,打倒陳炯明”的文告。此次東征的主力是黃埔軍校學生軍(一般稱為黃埔校軍)和粵軍。粵軍由許崇智任總司令,蔣介石任參謀長,周恩來作為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随軍東征,負責軍中政治工作。在粵軍二師任參謀長的葉劍英,于1月16日奉命從香洲返回廣州,全力投入東征作戰。
參加此次東征的還有滇軍、桂軍、湘軍等部隊,滇軍總司令楊希闵擔任聯軍總司令。東征部隊分兵三路,滇軍和桂軍分别擔任左翼和中翼,粵軍主力張民達第二師、許濟第四師和黃埔校軍等部,擔任右翼。葉劍英所在的第二師下轄第三旅和第四旅約8000人。粵軍經過一年整訓,在士氣、紀律和裝備、技術等方面都大為提高。尤其是第二師的戰鬥力較強,充任東征右翼軍的開路先鋒。
編入右翼軍的黃埔校軍兩個教導團約3000人。教導團仿照蘇聯紅軍的建軍原則,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教導團的軍事裝備幾乎都是由蘇聯供給的。
武器精良,士氣高漲,軍紀嚴明。
當時,敵軍号稱7個軍, 10萬人(實際隻有6個軍約五六萬人)。陳炯明蟄居香港,遙控指揮。其部署是:以盤踞惠州、平山、淡水的葉舉部,向寶安、東莞進攻;以盤踞潮州(潮安)、汕頭的洪兆麟部,經海陸豐,西出淡水,進窺廣州;以盤踞贛邊及河源、五華的林虎部,向南移動,分兵向龍門、增城北面靠攏,與葉舉部相呼應。同時,陳炯明還勾結江西軍閥方本仁出兵,夾攻廣州。敵軍各部名義上由葉舉任總指揮,實際上各軍之間,勾心鬥角,互不信賴。陳炯明見此情景,隻好從香港返回惠州,直接指揮各部,迎戰東征軍。
戰役初期,東征軍的左、中翼軍各懷異志,與陳炯明暗中勾結。滇軍總司令楊希闵按兵不動,桂軍總司令劉震寰溜走香港。唯有右翼軍按原定計劃出征。
作為東征右翼軍先頭部隊的第二師,在張民達、葉劍英率領下,于1月26日從廣州出發。面對兵力衆多但又一盤散沙之敵,張民達和葉劍英提出了猛進、猛攻、猛追、猛撲的“四猛”作戰方針,率領全師官兵英勇奮戰,隻幾天功夫就掃清了石灘、石龍一線敵人。2月4日拂曉,與敵熊略部遭遇,将其擊潰,繳槍數百支,俘敵數百人。敵人急調2000餘兵力來增援,二師又将其擊退,并乘勝攻克廣九鐵路線上的常平。這時黃埔軍校教導團亦進到常平。兩軍會師後,力量倍增。2月10日二師進抵淡水城郊。
為了攻打淡水,葉劍英帶領參謀人員對敵情進行了詳細偵察。他了解到,盤踞淡水城的敵軍有熊略殘部及翁騰輝、林烈、盂獻祥等部約三四千人,兵力不少。他還直接到淡水城郊前沿陣地勘察地形。他發現,淡水城築有堅固的防禦工事,城垣系泥土築成,又高又厚,有上中下三層射擊孔。敵軍為了防備粵軍夜間攻擊,在城牆高處裝有照明設備。城之四周為窪地,近郊為土山,地勢十分險要。
葉劍英看了地形之後,感到淡水城雖然不大,但易守難攻。面對這種情況,需要友軍配合,周密部署,協力攻城,才能取勝。他與張民達師長商拟了作戰方案,便趕到駐在龍崗的總司令部,報告協攻淡水城作戰計劃。蔣介石、周恩來、加倫等人詳細地聽取了他提出的攻打淡水的部署,并一起進行了商讨。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