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護眼 字體: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
【顔淵問仁,(僧問和尚,如何是佛)子曰:“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和尚答曰:隻你便是。)顔淵曰:“請問其目。”(僧又問曰:如何保任?)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和尚答曰:一翳在目,空華亂墜。)顔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僧禮拜。)】
【禅解】
“克”,能也。能自己“複禮”,即名為“仁”。一見仁體,則天下正當下消歸仁體,别無仁外之天下可得。猶雲十方虛空,悉皆消殒,盡大地是個自己也,故曰“由己”。由己,正即克己,“己”字,不作兩解。
夫子此語,分明将仁體和盤托出,單被上根,所以顔子頓開妙悟,隻求一個人華屋之方便,故雲“請問其目?”目者,眼目,譬如畫龍,須點睛耳。所以夫子直示下手工夫,正所謂流轉生死,安樂涅荻,惟汝六根,更非他物。視、聽、言、動,即六根之用,即是自己之事,非教汝不視、不聽、不言、不動,隻要揀去“非禮”,便即是禮,禮複,則仁體全矣。
古雲:但有去翳法,别無與明法。《經》雲: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立知,即是“非禮”。今“勿視”、“勿言”、“勿動”,即是知見無見也。此事人人本具,的确不由别人。隻貴直下承當,有何利鈍可論,故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從此三月不違,進而未止,方名“好學”,豈曾子、于思所能及哉!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禅解】
“出門”四句,即是“非禮”勿“視”、“聽”、“言”、“動”之意。邦家“無怨”,即是“天下歸仁”之意。但為中根人說,便說得淺近些,使其可以承當。
卓吾雲:“出門”二句,即“居敬”也。“己所”二句,即“行簡”也”“在邦”二句,即“以臨其民,不亦可乎”也。
王陽明日:亦隻是自家“無怨”,如不怨天,不尤人之意。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
【禅解】
“其言也切”,不是切言,全從仁者二字來,直是畫出一個“仁者行樂圖”。牛乃除卻“仁者”二字,隻說“其言也讱”,便看得容易了,故即以“為之難”三字藥之。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禅解】
不從“君子”二字上悟出“不憂不懼”根源,便是不“内省”處。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禅解】
卓吾雲:牛多言而躁,兄又兇頑不道,料必不相容者,故憂其将害己也。子夏以‘死生有命’慰之,又教以處之之法,謂隻待以恭敬,疏者可親,況親者乃反疏乎?蓋勸其兄弟和睦也。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谮,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谮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禅解】
一指能蔽泰山,不受一指之蔽,則曠視六合矣。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禅解】
陳曼昭曰:假饒積粟巨萬,豈名“足食”,使菽粟如水火,方名“足食”耳。假饒擁衆百萬,豈名“足兵”,如周武王觀兵于盂津,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方名“足兵”耳。“足食,足兵”,民乃“信之”,則“去食”、“去兵”,民亦“信之”矣。今時要務,正在去兵去食,不在調兵征糧也。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