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護眼 字體: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
事實證明,要想有一個從容的出擊時機,自己的後方一定要穩定。
盡管全世界都在反對英國發動的對布爾人的戰争,可英國依然能夠順利的進行這場戰争,布爾人沒有像美國人那樣,在得到歐洲的同情之後,借助歐洲的力量獲得一個獨立的海外白人國家地位。
主要原因不是布爾人不夠強大,布爾人的表現,比當年的美國人要好的多。主要原因是英國比當年的英國強的多,而且英國人比當年更團結,更支持這場戰争,從平民到精英,都在擁護戰争。
中國現在在英德之間開始變得超然,其實也是這種原因,短短五六年時間,國際國内局勢變化,尤其是國内局勢的變化,讓中國可以向外投射更大的力量,也讓中華明帝國這個名字,更加的響亮。
從1894年開始,經過五年多的内政調整,付出了每年一億兩财政補貼的情況下,北方在政府機構上,在行政效率上,都已經跟南方抹平了差距,盡管交通等基礎設施還有巨大的差距,但提高的效率已經是成倍的改變。
結果就是,北方不但沒有出現任何大規模的動蕩情況,渡過初期的不适應之後,開始進入一個經濟快速增長,政治高度穩定的時期。
這種結果在預料之中也在情理之外,統一之後北方會取得快速發展是大家能夠想象的,但發展的這麼快速,是大家沒有預料到的。
其實不難理解,南北方政治分割了三十多年,在則三十多年中,南方完成了工業積累,盡管工業水平始終趕不上西方最發達國家,但卻始終在吸引着新技術在南方擴散,不用專門去引進,大把西方工業家主動将最新的技術帶到大明,他們希望能在大明市場上取得成功,諾貝爾是這樣,西門子是這樣,施耐德退出又進入,嘗過了上億人口的大市場之後,在歐洲各國的狹小領域中拼殺實在是提不起興趣。
所以大明擁有了設計能力跟不上英國,但仿制英國最先進軍艦卻沒什麼壓力的能力,擁有了無法發明出美德電子産品,但又能很快引進模仿的能力,可以說在創造技術領域,大明還有所欠缺,但在運用技術層面,已經沒什麼障礙。
這種毫無障礙的學習和接受西方技術的能力,加上龐大的市場,爆發出來的力量,是超乎想象的,可以說,德國需要改造傳統行業,并努力經營化工和電力等新行業才能讓本國工業實力超過老派發達國家英國,大明隻需要引入新技術改造老技術這一個辦法,就能輕松超過其他國家。
因為其他歐洲國家可以成自己是大國,稱自己是強國,稱自己是世界性帝國,但唯有中國人有資格稱呼自己為巨國,後世沒人在乎自己的國家規模,甚至有人認為中國人少一半,會更發達,可實際上,正是這種規模,才是西方永遠無法模仿中國的獨特優勢。
大明統一全國之後,這種規模優勢更是被大大的加強了,從一億多人的規模,變成了四億多人的規模。
南方已經發展出來的引入西方技術的能力,加上北方龐大的人口、資源規模,誕生出的力量,遠超任何專家的預料。
一開始大家看到的是北方落後經濟造成的貧窮,認為三億多北方人買不起南方的産品,認為國家反而要背上巨大的包袱。
可沒人看到正是這種差距,其實在經濟上,反而是一種巨大的空間,對南方而言,北方是巨大的投資空間,而南方的巨額投資,大大改善了北方的經濟構成,造就了更大的市場。
日本曆史上,在經過甲午戰争之後十年,工業和經濟水平翻了一倍,經曆日俄戰争十年之後,工業和經濟實力又翻了一倍,一戰之後,翻了不止一倍。原因何在?
巨大的市場空間!
甲午戰争之後,日本攫取了朝鮮的市場,但事實上一直到二戰之前,日本在朝鮮的财政上都是淨投入,在台灣殖民地也是淨投入,甚至一度讓日本政府萌生賣掉台灣,買主都找好了,價錢都談好了,法國願意以一千兩百萬法郎接手,是兒玉源太郎強硬反對,主動去做台灣總督,才保住了台灣殖民地。
大明統一全國之後,在北方确實是淨投入,但這種投入的成本被政府承擔了,對民間經濟而言,得到的是巨大的投資領域,龐大的市場和原料産地,以及更加廉價的勞動力,這些經濟要素結合起來,爆發的必然是高速增長的經濟。
根據中國工部和戶部的統計,五年之内,中國的工礦業和整體經濟都翻了一番,因為大明統一中國,帶來的增長空間,要比日本甲午戰争後占有朝鮮,日俄戰争後得到東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