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護眼 字體: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
陳芝廷是尚書令,他擁有太強大的資源了,很快各種政策就落實下去。
而且新的政策不斷的頒布。
跟這些政策配套的政策也陸續出台。
比如他開始鼓勵鄉村産業發展,政府可以貸款,可以傳授技術,但基礎設施馬上就成了問題,農産品要運輸出農村,需要良好的道路,珠三角一帶交通發達的水鄉不用考慮,這裡之所以富,便利的交通本來就是主因。
後世廣東的鐵路交通長期落後,珠海這樣的重要城市2000年前都沒有見過鐵路,但這些都沒有影響廣東成為中國第一經濟大省,歸結原因就在于水運便利,遠洋船舶直接開進港口,直接将這裡帶進了世界市場,來料加工就促使這裡完成了工業化。
但不是所有農村都是珠三角,不是所有農村都有便利的水道交通,尤其是在北方地區,交通極為落後,牛馬車道甚至都很奢侈,很多地方的狹窄土路坑窪不平,平時隻能過獨輪手推車。
這樣的交通顯然很成問題,将所有的村道都硬化,不是這個時代有能力解決的問題。
但是将硬質道路通到鎮子上,卻是可以做到的。
盡管這樣成本也很大,但陳芝廷采用了鄉村傳統的方式,那就是組織農民免費出工。
政府隻負責采購一部分材料,石塊、水泥等等,勞動工具都是農民自備的鋤頭镢頭。
這種生産方式自然是低效率的,沒有建築公司的機械作業效率高,但問題是,周期性的農業作業,必然造成大多數農民忙閑不一,與其讓勞動力閑着,不如由公局鄉紳組織起來勞動,這是将無效率的勞動力低效率使用,其實反而是提升了效率。
在全國範圍内推廣的公局系統此時起到了作用,那些鄉紳幹别的不成,組織鄉裡鄉親的農民幹活卻不賴,因為很多鄉紳都是地主,擁有相當的管理長工幹活的管理能力。
現在政府發下磚石、水泥,幫忙硬化路面,他們組織人工挖地基,填土方,大部分建築材料甚至是就地取材的,比如土方總不會要錢。
但僅僅是這點支出,也是相當驚人的,全國各地都在大搞基建,耗用的原材料以億計,政府每年又多出了一億兩的赤字,而且要持續三五年才能完成到鎮級的道路硬化。
盡管再次增加了赤字,将每年兩億赤字,提升到了五億,其中補貼農村企業一億,城鄉保險投入一億,基礎設施建設一億,加上陸海軍各一億,總計五億的财政赤字讓戶部強烈反對,但朱敬倫還是支持了這些建設。
因為這已經節省了超過十億的成本,如果慢慢由産業積累的話,人工、土石都資本化,造價得二三十億,關鍵是時間成本,可能需要三五十年。
這些讓朱敬倫想起了後世的新農村建設,在世界經濟危機期間,中國政府開始大肆推行新農村建設,幾年間向農村投入了上萬億的資源,不但解決了大量的就業問題,讓經濟危機期間幾千萬工人失業沒有造成社會危機,更重要的是,砸向農村的資源,開啟了一個龐大的農村市場,反過來讓大批企業沒有因為國際市場疲軟而倒閉,避免了經濟崩潰的局面。
現在世界經濟危機已經爆發了。
危機是從俄羅斯開始的,因為經曆了本國曆史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十年,所以俄羅斯的危機也極為嚴重,當然,能成為世界經濟危機的策源地,本就說明了俄羅斯的經濟地位已經今非昔比,她們也站在了世界經濟的中心位置。
從1890年到1900 年,俄國鋪設了22600公裡的鐵路。頓巴斯的煤、巴庫的石油、南方的冶金業都發展起來,在法國資本的幫助下,建立冶金運輸聯合體等法式壟斷企業,經濟形态已經向壟斷過渡。俄國的生鐵和鋼産量已超過法國而居世界第四位,鐵路線的長度僅次于美國。工業實力超過意大利,僅次于英德法奧匈帝國,位居歐洲第五。
其實如果任由這種局面發展下去,已經啟動了快速工業革命的俄國,很可能在經曆兩三個工業增長周期之後,成為歐洲最大的工業國,他們有這個基礎,人口、國土和資源都能支撐一個歐洲第一工業國。
可惜的是,俄國命運多舛,先是日俄戰争被打擊了一次,接着就是革命,然後是一戰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