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書庫大全

我不想成為李煥英

時間:2023-12-04 04:42:15


   
    豆瓣魚
    電影《你好,李煥英》海報
   
    看電影《你好,李煥英》時,我準備了一包紙巾,但結果我一滴眼淚都沒流。影片最打動我的一個鏡頭是李煥英送女兒賈曉玲上車時塞給她一袋熱乎乎的包子,自己卻舍不得坐公交車,在風雪交加中獨自走回家。
    類似的經曆,我也有過。比如有時候我給媽媽叫網約車,她總是為了省下幾塊錢的車費而早早就下車。但我更希望看到媽媽能坐着那輛車回家,不挨凍,不受苦。
    如今,我也是個媽媽,兩個孩子的媽媽。我希望媽媽能有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一切都為了孩子。為什麼媽媽就不能對自己好一點呢?為什麼媽媽就要一直為孩子犧牲呢?
    坐在電影院裡,我在感動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一種壓力,一種對母親的道德綁架。就像一篇影評說的,如果李煥英選擇了沈光林,我們還會被她打動嗎?我們還會認為她是偉大的母親嗎?1
    “媽,你怎麼那麼愛笑啊?”“因為媽生了你呀!”因為生了賈曉玲,李煥英認為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所以即使在彌留之際穿越回曉玲還沒出生的年代,她還是義無反顧地做了相同的選擇。
    有人問賈玲,為什麼電影的英文名取作Hi,Mom,但中文名是《你好,李煥英》?她的回答是:媽媽不僅僅是媽媽,也是她自己。但在這部電影裡,李煥英更多的還是扮演着賈曉玲的媽媽,至于自我,在她成為媽媽後就抛諸腦後了。
    許多影視劇一直歌頌為了孩子而自我犧牲的母親,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不畏犧牲更是一種美德。但複旦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社會學愛情思維課開創者沈奕斐覺得,用“偉大”來形容母親是對天下所有媽媽的一種捧殺。在一片對母親的忘我歌頌中,女性在成為母親後下意識地忘卻了自己,而我們也習慣了母親的這種忘我。
    電影中說,記憶裡,媽媽就是中年婦女的樣子。是的,一個女性成了母親之後,就不由得進入母職密集的怪圈。
    女兒6個多月大時,沈奕斐正在“首屆女性學研究生班”深造。為了順利畢業,她決定提前給女兒斷奶。沒想到這個決定遭到了身邊同事、朋友的指責:“你怎麼會做這個選擇,不覺得對你的孩子很殘酷嗎?”她覺得很吃驚:“吃奶粉有什麼大不了的嗎?吃奶粉并不意味着對孩子的身體不好,但我如果不上學,就拿不到文憑。這二者之間的利益權衡,孰重孰輕,難道不是顯而易見的嗎?”
    後來,女兒上了學。學校經常會組織一些活動,其他媽媽有“傳”必應,沈奕斐卻總是缺席。女兒就問:“媽,為什麼你就不能像其他同學的媽媽一樣,做個全職媽媽呢?别人的媽媽都是會為孩子做犧牲的,為什麼你不能犧牲呢?”“但為什麼我一定要犧牲呢?”沈奕斐問,“我并不覺得我做出犧牲,你就一定會成長得很好。”她和女兒讨論:“如果你需要媽媽做什麼,媽媽會努力做的。有時候,媽媽的确和其他媽媽做得不一樣,但是不一樣并不意味着不好。”沈奕斐
    2
    “如果我媽當年生的不是我,她應該過得比現在幸福吧。”在電影的台詞裡,我們能夠清晰地聽見賈玲内心深處對于母親早逝無法彌補的遺憾,但又總覺得有些别扭。為什麼母女一場,到最後卻覺得如果換個女兒會更好呢?難道就因為沒有考上好大學,沒有光耀門楣嗎?
    就像中國很多家庭一樣,父母一方面傾盡全力去愛孩子,一方面又對孩子各種挑剔,橫加指責。雖然這種恨鐵不成鋼是出于愛,是希望孩子過得更好,但顯然越界了,沒有把雙方都當成獨立的個體。
    電影中,賈曉玲為了媽媽能生活得更幸福,穿越回去後極力撮合媽媽嫁個更有權勢的老公,而不是自己的父親。全片也仿佛是喪偶式育兒的極緻,父親的突然出現隻是為了阻止李煥英嫁給别人,免得不能成為賈曉玲的母親。
    博主“私享史”對此評論說:“為什麼媽媽穿越回青春時代還是不能為自己活一回,還是要為了孩子犧牲自己呢?媽媽怎麼就不能跟廠長的兒子結婚呢?放大來看,這個媽媽跟現實中無數為了孩子而失去自我、甘願奉獻自己一生的媽媽沒有本質區别。”
    有犧牲,就有期待。電影開頭,李煥英被老師批評後,對賈曉玲說:“你啥時候能讓我長回臉。”也正是因為如此,賈曉玲才會去辦假的錄取通知書安慰父母。最後母親卻又說“我隻要我的女兒健康快樂”,這更像是電影裡一時的和解。
    很多媽媽都特别愛說,“為了你,我才怎麼怎麼樣”,“你好了,我就好了”。慢慢地,這就成了一種綁架——對母親、對子女都是綁架。這不是一種舒服的關系,所以很多人在電影院裡哭成淚人,回到家後,仍和父母矛盾不斷。
    沈奕斐發現,媽媽們的真實想法和文化期待根本不是一回事,但為了迎合别人眼中的媽媽形象,很多女性都會選擇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當她的孩子剛出生時,沈奕斐并沒有體會到那種身為人母的自豪,而是在心裡默默吐槽:“為什麼我生的孩子這麼醜,皺巴巴的。”剛開始,她還懷疑自己是不是“變态”“自私”,怎麼會這麼想?但後來,她做了一項女性生育的研究,才知道大多數媽媽内心其實都是這樣的,隻是羞于承認這一點。
    阿什莉·奧德蘭曾是企鵝蘭登(加拿大)出版社的公關總監,因為要照顧兩個孩子而選擇了辭職。孩子6個月大時,阿什莉結合自己關于母親身份的思考,寫了小說《我本不該成為母親》。她在接受采訪時說:“我理解這種猶疑,因為我也是帶着某種恐懼成了母親——我曾經喜歡沒有孩子的生活,因為我擔心失去自我。但我也很喜歡當媽媽的感覺,很幸運,我能很自然地愛我的孩子,不像我筆下的人物。然而,即使你很愛你的孩子,即使你很喜歡做一個母親,還是會在有些日子感到乏味和困難。我認為,母親這一角色讓女性感到沒有實現價值或者說與實現價值有所沖突——她們很希望能夠離開去喘口氣,但是我們很難讓女性去承認這一點。”阿什莉·奧德蘭
    3
    2001年,19歲的賈玲考入中央戲劇學院,但在她入學一個月後,母親意外離世。那些她曾許給母親的承諾,再也無法實現了。賈玲接受采訪時說,母親離世後,她的快樂永遠缺了一角。
    身邊一位朋友,經曆和賈玲相似,2019年底她的媽媽遭遇車禍,最終不治身亡。她原本是一個愛笑、愛鬧的女孩子,但從那以後,她整夜整夜失眠,最終被醫生認定患有抑郁症。《你好,李煥英》上映後,她在轉發評論電影的微博中寫道:“再多的眼淚,我們都回不到從前了。”
    賈玲最後成功了,有出息了,買了跑車,可惜已經無法帶母親兜風了。
    正片結束時,賈玲媽媽年輕時的照片出現在大銀幕上,旁邊還打着這樣一段話:“18歲的李煥英,從農村來到東方化工廠成為一名工人,并加入廠排球隊。20歲的李煥英與廣播員賈文田偷偷戀愛3年後結婚,并買下廠裡第一台電視機。女兒出生後,李煥英幾乎沒為自己買過任何東西,印象中她隻說過一句‘那件皮衣,要是再綠一點就更好看了。”李煥英是現實世界裡無數普通母親的縮影,她們在極其平凡的人生裡為了孩子盡情燃燒自己,可是我多希望她們能忘記母親的身份,勇敢追求一回自己的人生啊!
    時至今日,我覺得我們需要一種更新型的親子關系,不是互相犧牲,而是互相尊重,互相成就。面對我自己的孩子,我心情不好時,會直接跟他們說,讓我獨自待會兒。我的朋友是全職媽媽,她每周也會留一天給自己,放松一下。我們都要過自己的生活。
    我們是媽媽,我們也是有血有肉、獨立的人。
    (思塵摘自《看天下》202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