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書庫大全

莉莉瑪蓮

時間:2023-12-04 05:03:20


   
    王競
    電影《莉莉瑪蓮》海報
   
    《莉莉瑪蓮》是德國導演法斯賓德于1981年拍的劇情片,講述德國著名女歌星拉樂·安德森與瑞士猶太籍音樂家的愛情故事。因為刻畫的人物跟原型相比有些離譜,還遭到拉樂家人的譴責。影片裡唱《莉莉瑪蓮》的女歌星有些輕佻火辣,但為人正直;拉樂為人正直但不輕佻。改編真人真事向來容易惹官司,但就連法斯賓德也抗拒不了莉莉瑪蓮這個人物素材的誘惑。
    2019年,兩位德國記者在做了大量調查後得出結論,《莉莉瑪蓮》在“二戰”中歐洲戰區的地位,相當于前方所有士兵的“準國歌”,不分國籍與陣營。如此巨大的感召力,卻發自一首綿軟的流行歌曲,更别提它的問世有多卑微。1939年,拉樂灌了唱片後,隻賣掉可憐的700張。歌詞是作家萊珀1915年在“一戰”中寫的,那時他才21歲,閑在軍營裡等着上前線。他認識的一個女孩叫莉莉,另一個女孩叫瑪蓮,他就信手寫了幾段歌詞,把兩個女孩的名字連在一起。歌詞開頭是這樣的:在軍營旁,在大門外,立着一盞路燈,我們想要再見面,相擁相抱路燈旁,跟你莉莉瑪蓮,跟你莉莉瑪蓮。萊珀
   
    1938年,作曲家舒爾澤搞了次“廢品回收”,把自己兩年前為一則牙膏廣告寫的曲子配給了這段歌詞。1941年德軍占領南斯拉夫後,接管了貝爾格萊德電台。
    電台每天要持續廣播21個小時,可台裡隻有54張唱片,遠不夠用。台長派人到維也納總部要唱片,拿回來的卻是一堆沒人愛聽的音樂。看在拉樂這首歌叫“年輕衛兵之歌”的份兒上,台長在廣播裡播了幾天,然後就把唱片換了下來。
    奇迹卻在這時發生了。貝爾格萊德電台忽然收到了好幾麻袋的聽衆來信,每一封都要求繼續播放《莉莉瑪蓮》——這是聽衆自發為這首歌命的名。台長這一驚非同小可。四方來信還讓他發現本電台的收聽之廣,居然從挪威的納爾維克直抵北非沙漠。拉樂在德國的情況也發生了突變,《莉莉瑪蓮》大賣,成了德國首張銷量破百萬的唱片。不僅前方的士兵要聽,後方的親人也要聽,同聽這首歌,前後方的心就連在了一起。後來發展到不僅德軍士兵要聽,英軍、法軍、意軍等士兵都要聽,貝爾格萊德電台幾乎成了歐洲前線的總電台。台長定下規矩,每晚21點57分,鐵定播放《莉莉瑪蓮》。唱完一曲需要3分鐘。這3分鐘變成每晚自動停火的時間。此刻,前線沒有敵我,隻有歌聲。拉樂的歌聲清澈自然,柔情卻不發嗲,沒有什麼用力過猛的情感處理,反而熨帖人心。詞和曲走懷舊路線,對人生的感傷正好給殺紅了眼的戰場一個短暫切換——“假如我命有不測,誰會站在路燈旁,和你莉莉瑪蓮,和你莉莉瑪蓮。”拉樂·安德森的唱片
   
    納粹的宣傳部長戈培爾十分厭惡這首歌,說它帶着死亡的腐味,會消磨士兵的鬥志,是跟宏大雄壯的納粹美學唱反調。蓋世太保終于在拉樂身上找到罪證,說她跟移居瑞士的猶太人通信。1942年9月,拉樂被軟禁起來,剝奪一切演出資格,她演唱的《莉莉瑪蓮》也被禁了。但前方士兵不吃這一套,聽《莉莉瑪蓮》已經成了他們每天在戰壕裡的儀式。戈培爾做出讓步,允許其他歌手演唱。貝爾格萊德電台先後播放了20多個版本的《莉莉瑪蓮》,但都不管用,英語、德語等各語種的抗議信海量寄來,大家要聽的是莉莉瑪蓮唱的《莉莉瑪蓮》。拉樂和她的歌,就像莉莉和瑪蓮一樣長到了一起。有一天,台長不小心“錯”播了拉樂的版本,見柏林那邊沒有反應,就将錯就錯下去,直到1945年5月9日德國戰敗,電台永遠息聲。
    (見月摘自《财新周刊》202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