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手机网
返回上一页

北京中轴线的壮美秩序与文化魅力

时间:2023-08-16 05:13:12

徐海峰

【关键词】北京中轴线 文化遗产 城市变迁 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中轴线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制的核心,是规定都城空间组织方式、建筑形态和建筑秩序的基准线,其理念与形式源自《周礼·考工记·匠人》一段核心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对王城形制规模、城门及路网街道、“祖、社、朝、市”功能配置进行了明确界定,此为中国古代理想王城的规划,隐含有中轴线意味。据此复原理想王城平面布局,则均可析出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中轴线东西两侧空间配置对称呼应,道路布置、功能单元及空间秩序等皆由中轴线驾驭。以“中轴为基、左右对称”亦成为中国人追求的完美空间形态。留存至今的唯一实例北京中轴线,集历代都城中轴线规制之大成,是中轴线壮美秩序、思想意蕴、历史传承之完美载体,是独一无二的中华宝贵遗产。

天地之“韵”:北京中轴线独一无二的壮美秩序——“前后起伏”的建筑形态、“左右对称”的空间布局和“一贯到底”的雄伟气魄

北京中轴线之名或提法最早来自于梁思成先生的描述:“紫禁城之全部布局乃以中轴线上之外朝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朝会大典所御也。……中轴线上主要宫殿之两侧,则为多数次要宫殿。”其后又指出:“就全局之平面布置论,清宫及北平城之布置最可注意者,为正中之南北中轴线”此段话表明梁思成已将中轴线视为北京城布局之最重要的关注点。而关于北京中轴线的空间布局、建筑形态、艺术风格等阐述,仍是梁思成的一段描述:“但贯通这全部署的是一根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由此看出,北京中轴线独一无二的壮美秩序表现在:“前后起伏”的建筑形态、“左右对称”的空间布局和“一贯到底”的雄伟气魄。此中轴线是北京城规划之基准线,既是建筑空间格局的统领,又是建筑形制、建筑技艺。

中国古代建筑是以多进庭院组合的组群建筑布局为特色。单体建筑服从于组群建筑的空间组合,此有别于西方集合式砖石结构建筑布局,其建筑空间与自然空间则是相对独立的。中国组群建筑的多进庭院沿一根或多根轴线层层而“进”,形成空间的延展和层次的序列,平面格局基本相同的多进院落体现的是“数”的增加,有学者称之为“多向的四方连续结构”;从层次的序列看,根据组群建筑的空间结构需要,以不同的建筑形式、高低大小、开合,呈现出建筑的空间节奏和韵律,反映出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和生活方式。而中轴线则是将中国传统组群建筑的布局和艺术发挥至极致。梁思成对此有过描摹:“我们可以从外城最南端的永定门说起,从这南端正门北行,在中轴线左右是天坛和先农坛两个约略对称的建筑群;经过长长一条市楼对列的大街,到达珠市口的十字街口之后才面向着内城第一个重点——雄伟的正阳门楼。在门前百余公尺的地方,拦路一座大牌楼,一座大石桥,为这第一个重点做了前卫。但这只是一个序幕。过了此点,从正阳门楼到中华门,由中华门到天安门,一起一伏、一伏而又起,这中间千步廊(民国初年已拆除)御路的长度,和天安门面前的宽度,是最大胆的空间的处理,衬托着建筑重点的安排。……由天安门起,是一系列轻重不一的宫门和广庭,金色照耀的琉璃瓦顶,一层又一层的起伏峋峙,一直引导到太和殿顶,便到达中线前半的极点,然后向北,重点逐渐退削,以神武门为尾声。再向北,又‘奇峰突起的立着景山做了宫城背后的衬托。景山中峰上的亭子正南北的中心点上。由此向北是一波又一波的远距离重点的呼应。由地安门,到鼓楼、钟楼,高大的建筑物都继续在中轴线上。但到了?楼,中轴线便有计划地恰到好处地结束了。中轴不再向北到达墙根,而将重点平稳地分配给左右分立的两个北面城楼——安定门和德胜门。”此段文字生动地描绘了中轴线流动之美感和空间艺术意味。

最可反映中轴线壮美意蕴的是其核心段落——紫禁城宫殿建筑群。紫禁城位于北京城内城皇城之中部偏南位置,依清代建筑名称从南端的大清门(明大明门)至北端的神武门(明玄武门),直抵景山(明万岁山)屏障,一条显性的中轴线统领紫禁城建筑形态和空间布局。进入最南端的大清门,是长约672米的石板御路,路两侧建宫墙,墙内侧建联檐通脊东西向廊庑,南北计一百一十间,北端分别折向东西两侧各计三十四间,此即俗称的“千步廊”。千步廊两侧分置中央衙署,分列齐整、次第分明。穿过千步廊向北跨过外金水桥即为天安门(明承天门),承天门以北设置端门,再向北即为紫禁城之正门午门。天安门至午门之间御道两侧按传统营国之制配置“左祖右社”。此段建筑平面布局体现的是空间向纵深延展的流动性,有导引空间的指向性。进入午门是开阔的太和门广场,与大清门至午门的纵深布局狭长庭院反差明显,以一种强烈的空间转换呈现建筑的次序感。太和门东、西两侧与中轴线平行对称分置文华殿和武英殿闭合式殿庭式院落,形成布局上的“左辅右弼”格局。进入太和门即为紫禁城最大的殿庭式院落——太和殿广场,采取闭合式设计凸显禁区之森严。“工”字形台基上坐落外朝三大殿。中轴线的技术性营造和礼仪性的象征意味均汇集于大朝正殿太和殿。宫城之大朝正殿是国家政令中心,其居前、居中、居高彰显王权的至尊地位。中轴线与皇城正门、宫城正门、大朝正殿三点连成一线,而大朝正殿的核心位置决定了中轴线的基点属性,至此,紫禁城建筑空间布局达到顶点。外朝之后为内廷,以中轴线上后三宫为基准,分五路对称配置格局基本一致之围合式庭院。东路为东六宫和乾东五所,西路为西六宫和乾西五所;外东路南为南三所(明慈庆宫),北为仁寿宫;外西路为慈宁宫。此即为紫禁城总体布局,其核心是以中轴线为主脊,象征最高权力的主体建筑和标志性建筑均设于此轴线上,形成中路主体建筑群,其两侧对称配置不同功能元素庭院建筑,纵深延展、横向铺陈,将空间组合的疏密与空间秩序的严正完美结合。而每组庭院建筑亦皆有主有从,主体建筑置于院落的小中轴线上,其他建筑则以此为基准同样对称分布,形成紫禁城建筑布局的一根主轴和与其平行的多根辅轴构成的层次分明、法度严谨的布局体系。出神武门中轴线直达最高点——景山,主峰之万春亭处于全城至高点,从景观布置和视觉心理两方面将有形而有限的空间导向无限而永恒的时空境界,中轴线的壮美秩序即系于此。

北京中轴线所呈现的建筑艺术,关键词就是“节奏”与“韵律”。“节奏”体现在空间组合的变化中,“韵律”反映在建筑的高低起伏的流线中。千步廊纵深夹道、单一重复的建筑空间、天安门前横展的广庭,是一种平缓的节奏,对应敬畏的心理。外金水桥、天安门城楼,横向的展阔、纵向的抬升,节奏随之高扬,心里陡然肃穆。天安门至午门间,宽深御路、“左祖右社”、午门城楼,建筑的高差、空间的开合,视线远近拉伸、俯仰转换,节奏与韵律渐臻高昂;午门内,中轴线主体建筑次第显现,视线逐步放大和抬升,直至太和殿,节奏与韵律达到高潮。中轴线在紫禁城的尾声是御花园。御花园平面布局仍强调中轴线的统领作用。形制多样的建筑左右对置、主次相称;高低错落的建筑空间疏密有致

提醒您:因为《北京中轴线的壮美秩序与文化魅力》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北京中轴线的壮美秩序与文化魅力》在线阅读地址:北京中轴线的壮美秩序与文化魅力

123
经典故事
浅谈食品检验检测中常用的纳米材料..
古驿路上走来的漾濞
干净的山林(组诗)
云朵谣(组诗)
梁晓声:我心满载桃花源
私拿回扣的代价
加强数字货币的国家安全法治
城市运行安全监管的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br/&..
后疫情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路径..
主体-能力-机制三维视域下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困..
热门书籍